一,政策导向:
国家的政策主宰着一个行业的命脉。以前看到电视里,农民伯伯感谢感谢党,觉得有点虚,现在清楚了,如果有哪个藏家发了财,应该感谢感谢党,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做什么都发不起来。国家对待古玩的政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护文物,保护文物就是维护文明的根基,随着国力的不同,国家政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法规封杀期(2002年以前)
我国1979年开始,由于国力很弱,开放容易造成大量珍贵文物外流,因此1982年的《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文物归国家所有,私人对古玩是没有所有权的,文博单位对私人的古玩随时可以无偿征集。个人对古瓷的所有权都没有,更谈不上所谓“价格”。
2,控制流通期(2003年--2020年)
2002年年底,我国颁布了《新文物法》,承认了私人对古玩的所有权。考虑到国力虽有很大提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而且国外古玩市场已经很成熟,的普品价格虽然已经超过境外,但价格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容易造成外流。也就是说,老外把普品卖给中国人,用挣来的钱反手购入。由于中国的藏家大多处于初学阶段,意识不到的重要性或购买力不足,如果任由市场自然发展,将悔之晚矣。
如今赝品充斥市场,想买的买不到,想卖的卖不掉,真品和赝品的价格非常接近。
3,市场规范期(2020年以后)
2020年以后,如果不发生大的意外,中国的国力有望与欧美抗衡,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国内将诞生一大批有实力的跨国财团。我们总讲“规范市场”,古玩市场由谁来规范?我是这样考虑的:古玩的真伪是笔墨官司,国家法律管起来很吃力;大多数古玩商靠赝品养活,不可能自绝生路;能够规范市场的只有将来的大藏家。
现在的古玩经营模式是“卖方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鉴定和中介都在为卖方服务,收卖主的“回扣”,买主成了弱者,处于任人宰割的位置。将来的大藏家实力雄厚,很容易把古玩的经营模式转变为“买方模式”,成立自己的鉴定团队,控制交易中介,让鉴定和中介为买主服务,这样一来,古玩市场会自动规范,真品才会有合理的价格。当然,也有很多人不赞成这种趋势,他们只有两种选择,被淘汰或成为市场变革的牺牲品。
二,资金支持
社会是现实的,穷人戴真钻,没人相信,富人戴假钻,没人怀疑,经济实力是一个人安生立命的本钱。古玩是有钱人的玩具,玩古是大富翁的游戏,具体到古瓷收藏界,有钱才有知情权,有钱才有发言权,有钱才有定价权,这是为什么呢?
1,个人资金支撑(个人喜好)
古瓷是精神消费品,收藏者的喜好程度决定了终的成交价格,也就是谁喜欢谁肯出钱,谁就能够拥有这些藏品。古玩市场里活跃着三种人:纯卖一族,用古玩生意养家糊口,他们本质上不喜欢古瓷,只求生存,所以古瓷在他们手上价格低廉;纯玩一族,对古瓷有一定的认识,玩一段时间就卖掉,把古瓷当成挣钱的工具,古瓷在他们手里可以按当地行情成交;纯藏一族,把欣赏和拥有古瓷当成一种享受,用个人的资金支撑收藏事业。
2,行内资金关注(研讨会达成共识)
对于盘面较大的古瓷品种,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如果想进行炒作,拉上许多帮手,集合业内的资金拉动行情。这时各类研讨会成了业内人士达成共识的催化剂,通过研讨会的鼓吹,让业内的商家和藏家了解某一个品种古瓷的艺术价值和升值潜力,让行内资金“劲往一处使”,快速拉升行情。古玩商在这个过程中挣到了钱,藏家则收获了,所以研讨会是涨价的,要尽可能参加。
浅绛彩的飙升是业内的经典案例。有报纸曾报道,2003年一对名家的浅绛彩帽筒仅五千元,随着一次又一次文人瓷画研讨会的召开,浅绛彩板块节节高升,至2010年这对帽筒以35万元易手,7年升值70倍,而且后劲很足,估计不久之后,将有窥探百万的可能。行内资金的关注,先保障了行内的利益,行内每一个参与者都赚得盆满钵满。
3,行外资金注入(拍卖拉高空间)
穷人喜欢博倍数,富人看重的是金额。彩票仅2元,虽然概率极低,但奖金高达亿万,穷人趋之若鹜。富人对b o彩没兴趣,他考虑的是投入100万,能不能挣到1000万。具体到古瓷收藏领域,如果一件藏品艺术价值很高,但市价不高,富人往往视而不见,提不起兴趣,一万元的东西就是涨10倍也不过10万,大规模资金使不上劲。
当行内资金把某一种类的古瓷炒上去,进入富人视野的时候,价格的接力棒传到行外的大佬们手中,这些富人拥有更为雄厚的运作资金和更为广阔的运作平台,行外资金的注入可以让某一类古瓷的价格“面目全非”。所以即使清三代官窑拍卖价格已经过亿了,老藏家都说玩不起、看不懂的时候,大富翁们置若罔闻,越发“疯”得厉害。
特邀国内一线拍行老师,共同联合开展寻宝鉴宝活动!
被选上的好藏品免费推荐至北京翰海、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一线拍行!另经鉴定后,不愿上拍者亦可推荐私下交易!
详情咨询及:
三,运作手法
行内普遍有这样的说法:同一件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价格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每一次交易,都是对古瓷内涵的一次发掘,要不然利润从哪里来?懂得了政策的导向和资金支持对古瓷价格的重要性之后,就要考虑通过特定的运作手法,使自己的藏品实现应有的价值。说白了就是让买主或潜在的买家,知道这些藏品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1,扩大度(展览和著作)
现在“流传有序”被叫得很响,一件藏品,如果被展览过或出版著录过,就成了“流传有序”,就有了卖点。有太多经典的案例,我只谈王世襄的旧藏,王世襄是行内外如雷贯耳的大藏家、大玩家、大,他的藏品被多次著录,很多种类的藏品已经成了这个领域的教科书,如果能拥有这些藏品,不但是获得艺术享受,而且是对老一辈藏家的一次朝圣之旅。都说收藏不能听故事,但书上的故事想不听都不行,看看王世襄旧藏的拍卖业绩,成交。扩大度就是在提高藏品的附加值,东西值钱,文章更值钱。
2,提高信誉度(藏家信用和中介信用)
提到拍卖行,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事实:小的不如大的,地方不如中央,国内不如国外,这就是信用在起作用。国内的拍卖行初是由文物商店变种而来,肩负着控制真品流通和盈利的双重任务,国内拍卖搞了十几年,假拍和拍假已经是经营常态,现在不是讨论拍品有没有假的,而是议论拍品有没有办法上国际拍卖行。国外的法律比较完善,拍卖行的信用要好一些,但也不能完全信任。
3,经济周期和投资心理的把握
经济周期十年循环一次,大致是五年衰退五年增长。在衰退期,社会游资偏好避险资产,在增长期,游资则倾向风险投资,因此有“盛世古玩,乱世黄金”一说。
古瓷属于风险投资,它有风险大、周期长、变现难的特点。
说投资古瓷风险大,是因为市面上赝品充斥,不怕买贵,就怕买不对,买到假的投资就打了水漂,而且情感上也是一次打击,所以如果打算投资古瓷,要有一定的鉴定功底,其次要有可靠的朋友引为援手,把风险降到低。提到周期长,古瓷收藏属于长线投资,一定要与个人爱好结合起来,短线获利很难。变现难是缺点也是优点,经济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容易变现的资产也容易贬值,不易变现的资产一般不会贬值,因此古瓷的价格多是停滞不前,从来没有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