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盘口,长颈溜肩,腹部圆鼓,圈足。颈上饰三道凸棱,并由肩向颈部渐收。口沿至肩之间有两个对称龙形柄,龙头有角,并细塑眼、耳及鬃毛,弓背上各饰六个乳凸钉,作张口衔沿状。肩部则环饰一圈模印贴花。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篆体款。
本品器形,简洁素雅,小口短颈,上配原盖,盖平形,中置宝珠钮圆肩筒身,圈足。瓶及盖通体饰粉青釉,此器为雍正朝创新之品,符合当朝皇帝清雅品味。此瓶釉质均匀纯净,润泽类玉,足见雍正帝对茶具之严格要求。雍正一朝制瓷,多鉴皇帝本人艺术情趣,故佳器屡出,既有新例,亦有典雅名器。此外,器俱反映时人饮食习惯,例如本品瓶,则与储茶及品茶相关。瓶底亦整施粉青釉,于中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黄釉青花缠枝莲纹扁壶,气势恢宏,富丽端庄,为雍正时期的御瓷大器之一。瓶直颈,扁圆腹,颈、肩相交处对称饰如意螭龙耳,下承椭圆内凹式矮圈足。造型乃借鉴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大扁壶并稍加化裁而成,又称为抱月瓶或宝月瓶。
本品通体施黄釉为地,釉面洁凈,匀润有泽,呈现娇研之柠檬黄色,其上以青花绘饰,瓶颈饰双弦纹,内绘一周缠枝花卉纹,下承蕉叶纹,双耳饰卷草纹及如意云头纹。腹部主体以异花同向之缠枝花卉纹装饰,缠枝莲、菊花、牡丹等各式花卉繁复紧密,细致入微,颇见功力。其画工复杂而不失严谨之态,这与雍正皇帝提出将内庭恭造之式作为衡量艺术品标准密不可分。
而如本品之发色浓郁的青花,即为雍正一朝摹古永宣苏麻离青效果而作,这种局部纹饰加绘点染铁锈斑点之方法,体现出浓厚的宣窑遗风,搭配极富内廷恭造气息之缠枝花卉纹,可谓一件雍正御窑法古却不泥古佳作。相较宣窑之作,其造型、纹饰及韵味少一分清冽豪迈,多一分严谨秀雅,直接体现了雍正皇帝本人特的审美意趣。整器体量硕大,但琢器的修坯精细,几乎看不出接痕,底足亦处理的十分考究,抚之细腻柔润,颈部所饰如意双螭耳,鲜明的时代特征,为雍正至乾隆早期瓶类典雅的耳式之一,圆硕而扁平的瓶体与优美灵动的双耳搭配,使得器形稳重而不失秀美。黄地青花作为宣窑之代表作,雍正一朝多有烧造。但检视流传至今的雍窑黄地青花器,以各式盘类为多见,琢器立件则甚为珍罕。
瓶直颈,斜肩下折,腹部内敛,足稍外撇。瓶身以青花红彩描绘两对戏珠苍龙穿梭于祥云之间。青花发色,矾红彩亮丽鲜明,两者对比和谐,赏心悦目。甘露瓶为藏传佛教之法器,为盛放甘露,即吉祥圣水的器皿。瓶中亦可插藏草以洒甘露,故又称藏草瓶。以青花搭配红彩之工艺始应于明宣德时期,明代后期亦有出现,但在清代御瓷中仍属十分之品种,究其原因,应是制作成本偏高之故。青花红彩需要先以高温烧成釉下青花,后加以矾红彩绘,再重新入窑低温二次烧成,烧制工序繁琐,耗资不菲,成功率低。雍正青花红彩龙纹器以盘﹑及小件器如碗﹑碟为主,较大尺寸之器物至乾隆朝乃较多见。虽然雍正一朝仍有较大陈设器之例可循,但本瓶别出心裁的造型,以及道的装饰技法,例如以青花勾勒苍龙,以渲染手法随意点缀祥云等,显得本瓶更加弥足珍贵。
雍正朝历时虽短,但景德镇御窑厂在督陶官年希尧与唐英的督理下,工艺要求严格,参古今之式,汇以新意,备储巧妙,较之前朝的制瓷器水平更为提高。其时的景德镇御窑厂,集中了全国的工匠,一切奉命遵从喜爱瓷器的雍正皇帝的旨意烧造,甚至瓷器的器型、图案、品种也须御批审定和御出新样。当时烧制的瓷器数量很可观,并以工艺精细而著称,其的特点是瓷质莹洁,釉色齐备。雍正时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坯等工艺要求严格,烧制技术高,火候适度,因而胎胚坚白细润,成型规整,器体轻薄。大器胎体匀称,不显厚重,小器愈加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