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青白釉碗胎体厚重,体积大,有的芒口,底足厚,圈足逐渐被饼足所代替,底足无釉。主要有芒口平底足斗笠碗、花口斜壁矮圈足碗、芒口折腹碗、深腹碗、浅腹碗、仰烧侈口碗、仰烧饼足碗。
元代初期青白瓷碗口沿外撇,碗口直斜切,圈足与北宋相比是矮圈足,高度只有北宋早、中期高足碗的五分之一,并且圈足较浅。斜弧腹,近底下垂,内底宽平,有的内底边缘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圈凹弦纹。口部与腹部厚度相当。出现浅圆饼足,但数量不及圈足多,主要以矮圈足为主。元代初期圈足外壁与宋代相比,呈垂直状,基本没有外撇,并且切削不规整,比较粗糙。器壁由仰烧碗的下厚上薄换成中下部较薄、口沿较厚的“倒桩式”。
到了元中期虽然已经开始烧造青花瓷和卵白釉瓷器,但是青白瓷仍然是烧造多的产品。元中期仰烧碗明显增多,器壁比前期增厚,圈足多为浅圈足,并逐渐演变为圆饼足,这与元代中期仰烧工艺的盛行有关。但与宋代的仰烧方法又有不同,宋代是把小于圈足的垫饼放在圈足内,元代是把碗的足直接放在铺有渣沙的垫饼上,因此需要足壁变厚以承受重量,形成浅圈足和圆饼足,同时这样可以省去修足步骤,省时省力。仰烧侈口碗平口或圆唇,腹壁曲弧或者斜弧,圈足较浅,足外壁多垂直,足内墙多外撇,器壁上部较薄,底部渐厚,有的内底心内凹,壁内底部多见一圈弦纹。仰烧饼足碗饼足比较矮,与前期圈足的高度相当,有的饼足简单斜切成非常浅的圈足,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对足部造型的关注程度不高,更注重生产效率。
详细信息
此为一组盛酒、温酒的用具。注子直口,带盖,弓形柄,细长流,圆肩,鼓腹,腹部刻莲瓣纹,器身似含苞待放莲花。温碗敞口,高圈足,腹部刻莲瓣纹,似盛开的莲花。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显青,为景德镇青白釉瓷器。
3
青白瓷又叫影青瓷,宋代影青窑的主要产地是今江西省景德镇,江西其他地区及安徽、福建、广东等地也烧制影青瓷。当时,景德镇的产品主要是各类民间日常生活用具,其中食具、酒具较常见。这件带温碗的酒注,是烫酒器皿,通常由酒注和温碗配套组成。
五代时已盛行注子、温碗,宋墓出土青白瓷器物中有不少注子、温碗,其造型多仿金银器,瓜棱形器身比较常见。这种器具使用时将注子置于温碗中,温碗内盛热水用以温酒。南方瓷窑普遍烧制注子、温碗,其中以景德镇制品为精美。除这组器具之外,1963年安徽省宿松县宋墓也曾出土一组青白瓷注子、温碗,都证明两种器物是配套使用的。因为注子、温碗是配套使用,所以要求两者器形谐调一致,如瓜棱形注子必配以瓜棱形温碗,莲瓣纹注子必配以莲瓣纹温碗[1
简介
北宋瓷器
注子通高20.2厘米 碗高13.9厘米
1963年安徽省宿松县北宋墓出土
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工艺
胎色白中微黄,釉色青白。注子小口,套盖,盖顶蹲一狮。腹呈六曲长流,带式曲柄。仰莲式碗,莲瓣边沿饰如意纹。圈足饰小莲瓣一周。构思巧妙,制作,是景德镇窑青白瓷中少见的佳作。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画了两件注子,形制与此基本相同。
艺术品经纪人
咨询热线 陈经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