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唐“茶圣”陆羽“类冰似玉”,谓之“越州上”。 唐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曰“夺得千峰翠色来”。唐时上林已有贡窑,御贡。五代徐夤《贡馀秘色茶盏》著述“陶成先得贡吾君”。 宋叶寘曰“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不得臣庶用”。明代余姚县志记载:“秘色瓷初出上林,唐宋置官监窑”。
秘色瓷为历代帝皇文人雅土所推崇而神往,赞词不绝,可见当时秘色之尊贵。“周在1957年提出要恢复各大名窑,但遗憾的是,自唐五代至宋曾经在瓷业中辉煌一时的‘秘色瓷’失传至今仍为空白”。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差甚远。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超的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令人感到奇特之处就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秘色瓷所制成碗和盘内清澈明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盛于碗或盘内!正如五代诗人徐夤(yín)的诗中所说:“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
我们都知道,碗和盘内并没有盛水,可为什么在灯光的照射下就偏偏会出现“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现象呢?
原来是由于工匠在制作这些秘色瓷时,将器物的底部巧妙地设计成略微向器物内部凸起,这使碗或盘的底部形成了一个微小的弧面,再加上青绿透明的釉面,就使得碗或盘的底部近似一个“凸面镜”,对光产生的了发散作用,进而形成了视觉差。这便是秘色瓷产生“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现象的真正原因。
重庆正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位于重庆江北区河沟,世纪英皇南塔38楼,有黄秀纯、余会菊、何清正等现场鉴宝,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