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之后,红釉器的烧造出现衰落,正统、景秦、天顺三朝不见有红和器物传世。成化时期偶见有烧造,传世品甚罕。成化红釉器有碗、盘等器型。基本继承宣德旧制,见釉层肥腹,呈色鲜艳,釉内气泡较宣德大而密集,釉面有不太明显的橘皮纹,积釉处色泽泛黑。景德镇曾出土过成化的祭红釉盘,红釉呈色灰暗,明显不及宣德器红釉。
明弘治朝时瓷器颜色釉以黄釉,红釉器基本不见。正德时红釉的烧造情况,可从传世器的胎釉与呈色看,此时的红釉色泽不及永乐、宣德时鲜艳,釉色不,略泛灰,釉层较厚,釉下有气泡,釉面有垂流所形成的暗红色丝条状纹。但也有少量佳器,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正德红釉盘,红釉色泽鲜艳,釉内有密集的气泡,口沿处圆润,露出白色胎骨。正德红釉器以碗、盘为主,外壁多施红釉留白鱼纹,内壁及外底施白釉,外底釉下有青花楷书“正德年制”四字双行款。
明嘉靖之时,红釉的烧造技术几近失传,加之鲜红土告磬,偶有高温铜红釉小件器物如文房用具等,均为发色不的不成功之作。嘉靖矾红釉是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施釉后,再入窑以低温焙烧而成的。但也有个别观红釉器物在黄釉地上施矾红釉,这种为数极少的在黄釉器上施矾红釉烧造的器物,呈色红中闪黄,温润柔和。矾红釉器物见有八方瓶、葫芦瓶、罐、双耳炉、执壶、盘、碗、高足碗、梨式壶等。盘、碗类器的胎体轻薄,常有塌底现象。由于矶红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釉上低温红彩,故烧造难度不大,但此成品无论光泽度还是滋润程度均不如铜红釉器物。现红釉器呈色红中泛橙黄,色如枣皮,釉层较薄,釉面极易剥落,没有铜红釉器色泽鲜艳,部分器物釉面红中泛黑,外底常施以莹厚的亮青白釉。明代晚期,铜红釉的烧制虽未停止生产,但是技术已经大不如以前了,产品胎厚,釉色灰暗欠润,失去了明早期铜红釉的鲜艳光亮。
明朝之前,景德镇已经成为瓷都,在原有的青花瓷的基础上创造了釉里红。到了明朝,景德镇青花瓷在釉里红的基础上开发了色彩更丰富的釉上彩瓷器,在嘉靖朝达到极盛,出现了青、绿、橙、红、黄见于同一件瓷器的技术。至此,景德镇瓷器的“国瓷”地位已经奠定。
明武宗开始烧制斗彩瓷器,以青、红、黄为主色调,但仍属于青花瓷的范畴。成化年间,出现了立于青花釉里红之外的彩瓷。
据说景泰蓝起源于与明朝景泰年间。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景泰蓝,学名掐丝珐琅,是雍正朝完善起来的,不算明朝瓷器。
总体来说,明代瓷器的高成就仍是青花瓷。在一些欧美油画和电影中,经常使用明代青花花瓶和海碗作为道具,的场景,如18世纪静物画《鲜花、水果和碗》,电影《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