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货币:从春秋到战国时期,那些青铜制作的工具渐渐演变成为青铜货币,因为把工具当作市场流通的一般等价物,毕竟太过笨重了,交换太不方便。人们开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铜货币。战国时期的货币主要有三大体系:布币、刀币、环钱。
刀币、布币、环钱都是有形的金属货币,信形货币初是减其重量而存其形态,到后来则改变形态而仅存其名,这类货币是从贝币等自然形态货币向金属铸币过渡的一种倾向体系。在我国,它们的出现,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纸币:北宋初年,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贸易也随之增加,“每一交易,动即十万”,这样货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当时市场行的货币是铜钱、白银和铁钱,个别地区还盛行铁钱,由于铁钱非常笨重(大的一千个钱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携带使用极不方便,严重影响了货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联合印发了一种比金属币携带方便的纸币──“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语惯用的尾音,“交”是相会、相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起来,就可兑换现钱。它是在一张小纸片上,印上房屋、树木和人物的图画,并作上暗号以防别人仿印:交子的出现代替了铁钱。这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端,也是世界上早的纸币,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场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铺”兑换现钱,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统一发行,每次发行的数额有限,用铁钱做后备金。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为“钱引”,用来代替贬值的“交子”。南宋时,交子改称”关子”、“会子”。元朝时更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中国历史上纸币流通兴盛的时期,也是世界上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元朝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次出现了不兑换的纸币“中统宝钞”,并在元朝长期使用。公元1294年,这种“中统宝钞”传到了波斯,并由波斯传到其他国家。明清时期,纸币仍在发行,但与金属币同时使用,流通不广。到了近代纸币得到了广泛的流通,并逐渐代替了金属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