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常常出现在纪年墓葬之中而与其他遗物共存,由于造型、纹样风格有很大的一致性,时代变化也比较清楚,往往作为断代的重要参考。 综观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成就来看,战国、两汉及唐代是铜镜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铜镜因受连年的影响而种类不多,主要是沿袭汉镜的样式,创新很少。这一时期神兽镜流行广,从整个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时期。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镜以汉代的数量多。汉代铜镜不仅数量上比前朝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汉武帝时期的铜镜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布局方式,铜镜向世俗化与商品化方向发展;二是主题纹饰,地纹逐渐消失;三是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四是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组成部分,汉武帝前后出现了完全以铭文为主题内容的铜镜,这个时期半圆球状钮完全代替了战国铜镜的弦纹钮,成为我国古代铜镜钮的基本形式。
据考古资料记载,远在殷商时期就有铜镜,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已成为当时常用的生活用品,以后各代均有铸造。直到玻璃镜出现以后,它才随着玻璃镜的普及而退出历史舞台。
两宋时期,青铜镜发展愈加实用化、民俗化。除了官造镜之外,民间造镜更加普遍,这得益于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流通。所以谈到宋代铜镜,其代表往往是民间私造镜而非官造镜。基于这一点,宋代青铜镜与前代相比较,发展变化的就是铸镜地点的普遍化,且形成了几个的铸镜中心。如浙江的湖州、临安,湖南的潭州,江苏的建康,江西的饶州、吉州,四川的成都和福建的建州等为。另外,青铜镜本身也具有了很浓郁的民俗特点。
从纹饰上来看,多选用来自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题材,如牡丹、菊花、桃花、缠枝花、双鱼纹、鸟兽纹、双龙纹、双凤纹、山水人物、亭台楼阁、神仙故事等,都是常见的图案。如清宫旧藏器“莲花飞蝶镜”,环绕镜钮饰一周圆点纹,缀以三朵莲花,间饰三只蝴蝶,图案化。此类铜镜洛阳附近出土较多。再如“龟鹤仙人镜”,元宝形钮,钮侧有长须仙人端坐,饰背光。钮另一侧是童子献寿图案。钮上有飞鹤,钮下饰龟和花草。纹饰间空白较大,铸造也粗糙。此类镜与出土器比较,1974年浙江衢州市龙游公社出土一面菱花镜与之纹饰相同(《浙江出土铜镜》147);《岩窟藏镜》四·29与此镜图案相同,但纹饰左右相反,据称系“宋金时期山东东南路修公路时出土”;另《四川省出土铜镜》也载有两面,一为重庆出土,一为绵阳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