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常见故障的分析和处理
(一)接通后,电动机不能起动,但有嗡嗡声
可能原因:(1)电源没有全部接通而形成缺相起动;(2)电动机过载;(3)被拖动机械卡住;(4)绕线式电动机转子回路开路成断线;(5)定子内部端位置接错,或有断线、短路。
处理方法:(1)检查电源线,电动机引出线,熔断器,开关的各对触点,找出断路位置,予以排除;(2)卸载后空载或半载起动;(3)检查被拖动机械,排除故障;(4)检查电刷,滑环和起动电阻各个的接合情况;(5)重新判定三相的尾端,并检查三相绕组是否有断线和短路。
(二)电动机起动困难,加额定负载后,转速较低
可能原因:(1)电源电压较低;(2)原为角接误接成星接;(3)鼠笼型转子的笼条端脱焊,松动或断裂。
处理方法:(1)提高电压;(2)检查铭牌接线方法,改子绕组接线方式;(3)进行检查后并对症处理。
(三)电动机起动后发热超过温升标准或冒烟
可能原因:(1)电源电压过低,电动机在额定负载下造成温升过高:(2)电动机通风不良或环境湿度过高;(3)电动机过载或单相运行;(4)电动机起动频繁或正反转次数过多;(5)定子和转子相擦。
处理方法:(1)测量空载和负载电压;(2)检查电动机风扇及清理通风道,加强通风降低环温;(3)用钳型电流表检查各相电流后,对症处理;(4)减少电动机正反转次数,或更换适应于频繁起动及正反转的电动机;(5)检查后对症处理。
(四)绝缘电阻低
可能原因:(1)绕组受潮或淋水滴入电动机内部;(2)绕组上有粉尘,油圬;(3)定子绕组绝缘老化。
处理方法:(1)将定子、转子绕组加热烘干处理;(2)用汽油擦洗绕组端部烘干;(3)检查并恢复引出线绝缘或更换接线盒绝缘线板;(4)一般情况下需要更换全部绕组。
(五)电动机外壳带电
可能原因:(1)电动机引出线的绝缘或接线盒绝缘线板老化;(2)绕组端部碰机壳;(3)电动机外壳没有可靠接地。
处理方法:(1)恢复电动机引出线的绝缘或更换接线盒绝缘板;(2)如卸下端盖后接地现象即消失,可在绕组端部加绝缘后再装端盖;(3)按接地要求将电动机外壳进行可靠接地。
(六)电动机运行时声音不正常
可能原因:(1)定子绕组连接错误,局部短路或接地,造成三相电流不平衡而引起噪音;(2)轴承内部有异物或严重缺润滑油。
处理方法:(1)分别检查,对症;(2)清洗轴承后更换新润滑油为轴承室的1/2-1/3。
电动机保护器功能特点:
1、电动机保护器采用优良的微机技术与的集成芯片,整机功能强大、性能;
2、测试精度高,线性度好,分辨率高,整机抗干扰能力强,保护动作可靠;
3、三相电流值,电压值及各类故障代号,显示于LED上、直观清晰;
4、稳定性好,长期工作无须维护;
5、电动机保护器采用E2PROM存储技术,实现参数设定,掉电后设定参数仍保存下来,勿须再设定;
6、一机多用,可取代传统的电流互感器、电流表、电压表、热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等;
7、除了具有通用的保护功能外,还有自启动、通迅启动和关闭,且欠流、过压、欠压、三相电流不平衡、自启动等功能用户可取可舍;
8、通过串行数字接口实现信息传送,一台上位机(PC)可接256台保护器,并可对每台电机进行参数设定,启停操作,便于自动化管理;
9、在启动时间内,只对断相、过压、欠压、短路及三相电流不平衡进行保护;
10、当电动机过流灯闪烁报警,过流倍数越大,闪烁越快,或用电动机保护器的接点外置报警器。
电动机保护器顾名思义是给电机的保护控制,在电机出现过流、欠流、断相、堵转、短路、过压、欠压、漏电、三相不平衡、过热、接地、轴承磨损、定转子偏心时、绕组老化予以报警或保护控制;
目前电动机保护器已由过去的机械式发展为电子式和智能型,灵敏度高,可靠性高,功能多,调试方便。可直接显示电动机的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保护动作后故障种类一目了然,便了故障的判断,有利于生产现场的故障处理和缩短恢复生产时间。另外,根据电动机气隙磁场进行电动机偏心检测技术使电动机磨损状态在线监测成为可能,通过曲线显示反映电动机偏心程度的值的变化趋势,记录两年时间该值的变化情况,可早期发现轴承故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避免扫膛事故发生。
各种水磁电机的技术险能指标大部分与传统电励磁电机相同,可以沿用有关电励磁电机国家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试验要求。但是,水磁电机的试验内容和测试技术有其性,表现在:
1)永磁电机制成后,其磁场难以调节,因此,需要调节磁场或在去磁状态F测试的试验方法就无法应用。例如:难以用常规试验方法求取空载特隆曲线以分离铁耗和机械耗;在带磁情况下难以用转差法测量水磁同步电机的电抗参数。
2)水磁电机可以实现高的技术性能,例如转速,特宽调速范围,特高的动态响应速度等,传统的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难以满足
3)适用于电机制造厂的测试永磁材料性能,特别是测试其热稳定性的方法和装置尚需开发和完善。
4)水磁电机的设计计算程序尚待不断完善,其中某些系数及其变化规律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和补充.需要开发的测试方法和仪器.
近年来,微型计算机和电子元器件的迅猛发展为实现永磁电机的一些试验要求提供了新的测试手段。但目前还不成熟,尚在研究和开发中。下面仅就某些试验所涉及的测试技术加以介绍.限于篇幅,对永磁电机试验所涉及的常规试验方法和要求,本书不再赘述
1永磁同步电机电抗参数的测试
永磁同步电机的交、直轴电抗参数(主要是对其稳态和动态运行性能影响。由干永磁同步电机用永磁体励磁,其交、直轴电抗参数的测试方法与电励磁同步电机有很大差别。而且,永磁同步电机中永磁体的形状和布置多种多样,转子交、直轴磁路异常复杂,电抗参数值不仅与磁路饱和程度有关,还出现了交、直轴磁路间的交叉饱和现象,实测参数时考虑这种影响。因此,水磁同步电机电杭参数的测试比较复杂,本书推荐下列三种测试方法。
1 . 1用直接负栽法测量永磁同步电机稳态饱和参数
1 .1 . 1试验原理
永磁同步电机通常可采用双反应理论来分析其负载运行情况,发电机和电动机运行时的相量图如图llla和b所示。发电机的功率角6以艺。于珍为正,功率因数角梦以I于口为正,内功率因数角沪以E 。于I为正;电动机的功率角夕以珍于E 。为正,功率因数角,以亡于I为正,内功率因数角沪以I于右。为正。当永磁同步电机负载运行时,测取空载励磁电动势E 。 、电枢端电压U 、电流I 、功率因数角沪和功率角夕等值后,便可求得电枢电流的直轴和交轴分量,则XJ和X,可分别由下式求得:。
当某小于零时,电机处于增磁工作状态(直轴电流为正的增磁电流),当必大于零时,电机处于去磁工作状态(直袖电流为负的去磁电流)永磁同步电机稳态参数随电机运行状况改变而变化,当电枢电流变化时,X、 X日都有所变化.因此,在测定参数值时,一定要同时电机的工况(交、直轴电流大小或者定子电流和内功率因数角直接负载法测试永磁同步电机电抗参数时,主要困难在于测量功率角。
1 . 1 . 2纯电感负载法
作为直接负载法的一个运行方式,纯电感负载法可以避免测量功率角,但只能测X ,,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当永磁同步电机作发电机运行,且定子接三相纯电感负载(实验室里可用感应调压器或三相自祸变压器作近似纯电感负载),如忽略定子电阻,永磁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相量图如图11一所示。由该相量图可以得到以下关系:
智能马达保护装置
性能特点
电源支持 AC220/380V 、DC220V/110V。
测量功能分为基本测量(电流、频率)和增选测量(电压(功率、功率因数、相序)、剩余电流(漏电流)、电能)。
具有过载、堵转、阻塞、欠载、断相、不平衡、剩余电流(接地/漏电)、温度、外部故障、相序、过压、欠压、欠功率、tE时间等全面的电动机综合保护功能。
8路 DI支持干结点输入,可实现远程主站对电动机运行状态的遥信监视。
4路 DO输出,满足直接起动,星—三角起动,自耦变压器起动,软起动等多种起动方式,通过通讯总线可实现远程主站对电动机进行实时遥控“起/停”操作。可以替代各种电量表、信号灯、热继电器、电量变送器等常规元件,减少了柜内电缆连接及现场施工量,可靠性和综合性价比远传统方案。
ARD系列智能电动机保护器功能
(1)保护功能
ARD智能型电动机控制器具有过载、欠(轻)载、阻塞/堵转、三相电流不平衡、起动加速超时、接地/漏电、欠/过压、欠功率等保护功能。
ARD装置通过装在柜门上的显示模块,实时的显示当前电动机的运行情况和三相电流;当电动机发生任一故障时,装置延时一段时间后断开主接触器,电动机停车,显示模块上实时显示当前发生的故障信息(故障原因、故障时间、故障时电动机电流电压值)。
带通讯功能时还可以通过通讯将保护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后台系统中进行管理。
ARD智能型电动机控制器的漏电保护功能在化工行业中有非常重要的使用,它解决了电气维护人员经常到电动机旁用“摇表”测绝缘的问题,既了电动机设备的安全,又了生产连续运行。
(2)测量功能
ARD智能型电动机控制器可以对当前电动机回路的三相电流、三相电流不平衡、接地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电能进行测量,并且实时的在盘柜的显示模块上显示。带通讯功能时可通过通讯将实时数据传送到计算机后台或者SCADA系统中进行管理。
(3)控制功能
ARD智能型电动机控制器可以满足各种起动方式,如直接起动、双向起动、双速起动、星三角起动、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和晃电、欠压失压重起动控制方式。
ARD智能型电动机控制器支持9路开关量输入,5路继电器输出,可以在盘柜上方便的进行起、停、调试等工作,带通讯功能时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后台实现“四遥”功能,对电动机进行监视管理。
(4)在线监视功能
电气工作师站操作人员可以在后台系统上,完成所有保护整定数据的查看、设定。并且可在线监测电动机的运行情况和供电电源的质量,及早的发现问题。同时后台系统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的实时记录各台电动机的型号、历史维护记录、故障波形,为工艺系统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