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变量监测器 6SL3120-1TE32-0AA4
过程变量监测器 6SL3120-1TE32-0AA4
过程变量监测器 6SL3120-1TE32-0AA4
Baumer electric IFRM 06P3703/S35L
Allen-Bradley CAT 100-C72*00
Allen-Bradley CAT 100-C60*00 100C60*00
Huber+Suhner 84059516 FST-Z/M-D101_10?0-P
Siemens 4AM6542-5CT10-0?FA0
Berghof 11-0104-12-00 1101041200
Huber+Suhner 91000000 G04233HT/11BNC/?11BNC/000800
Baumer electric IFRM 06P1703/S35L
Siemens 3RK1100-1CQ20-0?AA3
Brad Harrison DNF11A-M020
Moeller DIL 1AM + 11 DIL M
Weidmüller 1852460000
Kl?ckner Moeller P 10-400 P10-400
Brad Harrison DN11A-M020
Balluff 122749 122 749
Weidmüller 1131910000
Siemens 6SE3290-0DA87-2?RA0
Siemens 3LD2244-0TK51
SEW Eurodrive 18141749/1,5m
Planetroll PD120-FAJ025-1A?AO
SEW Eurodrive 18141757/1,5m
Siemens 3RV2011-0HA10
ProMinent DMTAW050R10D000?0
ProMinent DMTAW054R10F000?0
Siba 2021134.160 NH1
Heidenhain 369124-03
Patlite EDWM-502FE
Euchner STA3A-4141A024M
Murr Elektronik 7000-40341-6340?030
Siemens Simatic S5 6ES5 095-8MA03
Paul Kiefel USG 612
Festo SMTO-1-PS-K-LED?-24C
Pfeffer & Partner RPL 60-1 SK RPL601SK
Murr Elektronik 7000-40021-2340?200
Finder 093.16 09316
ABB 2CCA183100R001 ZLS905E20-3L
Tektronix 1481R 1481-R
Finder 49.52.9.024.505?0
一场收购正在改变全球芯片产业的格局。更准确地说,这场收购令芯片产业链上几乎所有的参与者开始重新评估自身的位置,并试图重建势能。
9月14日,软银集团(SoftBank)和英伟达(NVIDIA)正式发文,宣布双方已达成终协议,NVIDIA以高达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芯片设计公司ARM。该收购价格比四年前软银孙正义从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私有化ARM时的价格高出了80亿美元。
然而,与四年前更大的不同在于,软银是投资基金,而英伟达则是业界,是全球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和AI芯片领域的,它与ARM的结合将重塑芯片产业格局及其竞争边界。
ARM是全球大的芯片IP供应商,全球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架构。由于长期以来保持的商业模式上的中立和开放态度,ARM在全球的生态伙伴超过1000家。迄今为止,ARM的授权商已售出1800亿颗芯片,苹果、三星、华为、高通等企业都是ARM架构的授权客户。
相比四年之前软银押注ARM技术将成为未来设备连接的关键,进而布局物联网领域的目标不同,英伟达显然有更大的决心,那就是通过自身GPU与ARM的CPU的搭配组合,将其拥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做成标准,进而打造AI时代的影响力。
本期商业案例,关注这个产业转折点,从产业、市场和法律博弈的角度阐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方的角力,以及可能的变数和方向。
技术之争 扼住物联网和AI时代的咽喉
“不要问我们,应该去问高通,他们应该更紧张。”对于英伟达收购ARM一案对芯片产业界所带来的影响,一位受访者直言不讳。
为什么英伟达收购ARM会给业界带来如此的影响呢?
答案在四年前软银收购ARM的时候就已经露出端倪,因为ARM技术直指未来的时代——物联网世界。
ARM的前身为艾康电脑,1978年创立于英国剑桥。1985年,艾康电脑研发出采用精简指令集的新处理器,名为ARM。后来虽然因为艾康电脑出现财务状况,ARM被分割为立的子公司,但长期以来,ARM奉行开放和立的政策,可以将半导体IP授权给任何需要的企业,被称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瑞士”,从而构建了移动处理器领域的地位。比如曾经在业界呼风唤雨的苹果A11、高通骁龙835等芯片都基于ARM的指令集而设计。
有数据显示,全球90%的智能手机处理器和其他类型的移动芯片都使用的是ARM公司的芯片设计。
正是看好ARM技术将成为未来设备连接的关键,2016年,孙正义以320亿美元代价(溢价40%)私有化ARM,将其从纳斯达克退市。
事实上,作为立公司的ARM也并不傻,他们看好孙正义通过对美国运营商的收购而构建的云端能力,双方一致认为通过合作推广ARM的技术将在未来15~20年产生的商业机会。比如孙正义曾在ARM美国举办的TechCon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声称物联网如同寒武纪大爆炸一样,将带来1兆个物联网设备。
只是这场收购还没有带来预期的目标,就因为软银自身的财务问题和多个投资项目的失败不得不忍痛割爱。当然,从ARM角度来看,在软银旗下的四年,也并未实现其理想中的进一步商业化的目标。
芯片产业从业者李枫(化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几年发展快的芯片主要集中在神经网络处理器上和数据中心上,主要的市场份额都被高通、英特尔、苹果等占据了,ARM还需要在商业化上继续加强。”在李枫看来,“用ARM授权的公司挺多。但是ARM赚的钱不多。在芯片产业链上,大部分钱还是被高通、苹果等赚走了。”
这与ARM的收入模式不无关系。软银的财报显示,ARM的收入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针对IP授权的前期授权费(license),包括ARM架构和ARMIP;另一个是根据每颗芯片售价按比例抽取版税(royalty)。
公开数据显示,ARM2017~2019年的营收分别为18.31亿美元、18.36亿美元和18.98亿美元。这样的收入规模,不仅与苹果、高通高达千亿美元的营收相去甚远,而且一旦减去高昂的研发费用(占总营收40%),ARM的利润也不容乐观,2019年ARM的净利润仅为2.76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这家在技术上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企业,在营收增长上却显示了足够的疲态,这样的现状显然不能让公司管理层满足。这也让英伟达的出现成为偶然中的必然。
对于这起收购引发的质疑,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一封致员工信中表示,“我们将延续ARM的开放式授权模式,保持其客户中立性,为全球各个行业的客户提供服务,并利用NVIDIA全球的GPU和AI技术进一步扩展ARM的IP授权组合。”显然,通过这样的IP授权组合提升ARM的议价空间,不失为一项良好的策略。更何况,两家技术在GPU和CPU上的联合将进一步打造其在AI时代重要的影响力。
“新增的计算场景里面,已经没有英特尔的产品了,比如边缘计算,可能是英伟达的市场;比如物联网,可能ARM多一些;比如手机芯片,那就是高通和苹果多一些。而ARM所拥有的技术之于未来的商业机会一定是在物联网上,所以,英伟达收购ARM,是志在物联网,让更多的移动设备安装ARM芯片。”李枫告诉记者。
事实上,截至2020年,ARM合作伙伴已经出货了超过1600亿个基于ARM的芯片,英特尔、英伟达、苹果、高通、三星等众多厂商,苹果的A系列处理器,采用的都是ARM架构。而创办于1993年的英伟达,凭借其GPU的方案更适合深度学习所需的并行计算,以及其过去构建的产业生态系统,业务快速扩张,在人工智能领域攻城略地。
英伟达公司财务官ColetteM.Kress曾表示,增长源自人工智能产品组合的丰富,以及不断出货。英伟达的芯片越来越多被使用在计算机以外的设备上,逐渐成为人工智能服务器的新核心。
但这样的发展模式也让英伟达与英特尔短兵相接,原本在不同领域发展的两家企业,因为都要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纷纷通过收购补充自身业务。而ARM之于英伟达的意义,在这种间的博弈中显得异乎寻常。
“不管这场收购是否源起于英特尔的竞争,但它实际造成的影响是的,不管是技术竞争的维度,还是产业竞争的级度,抑或更加复杂的国家间竞争的背景,很多在ARM架构上进行芯片研发的企业都将寻找备选方案。”分析人士表示。
承诺一:1、全新原装进口
承诺二:2、准时发货
承诺三:3、售后服务质量
流程一:1、客户确认所需采购产品型号
流程二:2、我方会根据询价单型号查询价格以及交货期,拟一份详细正规报价单
流程三:3,客户收到报价单并确认型号无误后订购产品
流程四:4、报价单负责人根据客户提供型号以及数量拟份销售合同
流程五:5、客户收到合同查阅同意后盖章回传并按照合同销售额汇款到公司开户行
流程六:6、我公司财务查到款后,业务员安排发货并通知客户跟踪运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