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标准耐腐蚀奥氏体不锈钢是一类具有高耐蚀性的钢材,主要用于要求严格的化学和机械环境中。
材料特性
化学成分与结构:奥氏体不锈钢含有大于18%的铬和约8%的镍,这使其在多种环境下表现出的耐腐蚀性。此外,这类钢还可能包含钼、钛等元素以增强其特定性能。
物理性能: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韧性、塑性和无磁性,这些特性使得其在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国际标准
EN 10088-1:此标准详细规定了耐腐蚀奥氏体不锈钢的材料特性和测试方法,确保材料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保持良好的耐蚀性。
EN 10088-8:针对耐热和抗蠕变奥氏体不锈钢的标准,涵盖了从低温到高温下的材料行为和性能评估。
市场发展
技术创新: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新型奥氏体不锈钢的开发不断突破传统性能限制,如通过增加稀有元素或采用新的合金配方来提高材料的耐蚀性和机械性能。
环境适应性:现代奥氏体不锈钢设计考虑了更广泛的应用环境,包括极端的温度变化、化学腐蚀和机械应力,以满足全球不同行业的需求。
发展历史
1904~1906年法国吉耶(L.B.Guillet)、1907~1909年英国吉森(W.Giesen)、1909~1911年法国波特万(A.M.Portevin)分别发现了Fe-Cr和Fe-Cr-Ni合金的耐腐蚀性能;1908~1911年德国蒙纳尔茨(P.Monnartz)提出了不锈钢和钝化理论的许多观点。1912~1914年德国毛雷尔(E.Maurer)和施特劳斯(B.Strauss)开发了C<1%,Cr含量在15%~40%,Ni<20%的奥氏体不锈钢;1929年施特劳斯取得了低碳18-8不锈钢的专利权;1931年德国的霍德鲁特(E.Houdreuot)发明了含Ti的18-8不锈钢;1946年美国史密斯埃塔尔(R.Smithetal)研制了马氏体沉淀硬化型不锈钢,相继开发了具有高强度可进行冷加工成形的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17-7PH和PH15-7Mo。1948年,美国阿姆科公司(ArmcoSteel)成功开发17-4PH及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17-7PH、PH15-7Mo等。1951年,美国阿勒根尼•路德姆公司开发出201、201L以锰代镍奥氏体不锈钢。1959年,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建立了一套钢铁材料五位数编号系统,1.40××-1.46××数字系列表示不锈钢,1.47××-1.49××数字系列表示耐热钢和高温材料。以化学符号和表示元素百分比的数字命名合金。欧洲、国际标准化组织、俄罗斯、中国等采用了这种命名方法。1968年,世界氩[yà]氧精炼法(ArgonOxygenDecarburization,AOD)精炼炉在美国Joslyn制造与供应公司的印第安纳州韦恩保厂建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完成了钛稳定化奥氏体不锈钢向低碳和低碳不锈钢的过渡。1977年,南非米德尔堡钢与合金公司成功炼出3Cr12铁素体-马氏体不锈钢。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的概念,1984年韩国申请了SR50A(S32050)的专利,S32050含有较高的铬、氮含量,具有的耐蚀性和常规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度。1988年芬兰Qutokumpu公司研发出S34565,通过提高锰含量来提高氮的溶解度,提高了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蚀性同时又降低了价格。1994年法国使用钨取代部分钼[mù]研发了S31266超级奥氏体不锈钢,降低了金属间化合物析出的风险。1996年,国际不锈钢论坛(ISSF)成立。2000年美国特种金属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超级奥氏体不锈钢S31277。1995年—2010年,波斯湾AlShaheen海上油田使用408吨254SMO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管道。2020年Sandvik研发出N08935超级奥氏体不锈钢新钢种,可以适用于腐蚀性环境和海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