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三彩的主要特点
宋三彩又称北宋三彩瓷,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继承唐三彩瓷工艺而成之名贵瓷品。在宋代,由于磁石矿土使到部分窑址产品之中,增强了其性,而三彩瓷在缺乏磁土之情况下,削弱了竞争性。但其可塑性却大大超过了其他瓷品,因此而发展出特之泥塑艺术,使其由唐末以来之实用性更结合了艺术性。
唐三彩是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以黄、绿、褐为基本釉色,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白、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釉 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层较厚,釉中气泡很少,用肉眼观察,表面裂纹不明显,更不会有横七竖八的长纹开片。由于多用刷釉法,釉面均匀,但有时可以看出刷纹。唐三彩是一种亮釉,赝品通常表面有一种耀眼的“贼光”,而真品则光泽柔和,有“七彩蛤蜊光”“细部特征”。另外,釉表有非常明显的“如干涸开裂翘曲的塘泥”现象,即民间所说的“翘皮纹”或“芝麻釉“细部特征”据说,迄今为止作伪者还无法仿出与真品唐三彩一样的“翘皮纹”来。因此,“翘皮纹”是唐三彩鉴定中一个重要的特征。
(二)造型 真品唐三彩马从造型上看,一般都是头小颈长,膘肥体壮,臀部发达,腿部强劲有力,处处都可透出一种内在雄健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细,刀工娴熟,符合“西域大宛洋马”的生理解刨特点。由本人收藏的该件贴塑瓶可见,它的造型规整,雍容大方、人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瑰丽,潇洒生动。不仅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瓶也不同。它体现了唐三彩瓶的造型特点。如此传神的技艺,岂是仿品能企及的?
(三)胎 真品唐三彩的胎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陶胎,是以普通陶土为原料,多出现于隋和唐朝初期(此马既为红色陶胎),极其稀罕,仅陕西有少量出土;另一类是白色陶胎,多产于河南,是多见的一种。然而,对于高仿三彩来讲,用白色高岭土制假已经不成问题,因此不能仅凭胎质辨别其真伪。唐三彩造型手法有捏塑、堆塑、雕刻、轮制、模制等几种。
(四)陨石坑 唐三彩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其胎釉必然会受到“侵蚀”,出土后的三彩常常会出现斑驳脱落的现象,形成一个个像“小圆锅”形状的微小圆坑,其形体大小及其分布毫无规律,行内将其叫做“陨石坑”(其真正形成机制还有待研究)。这种自然形成的缺陷所呈现的特征,也是我们辨别真伪唐三彩的一个重要依据。三彩釉面的泛铅现象!通常真三彩器釉面有许多如同针尖般大小不一的剥釉点,俗称陨石坑。通过放大镜我们可以观察到,真三彩的陨石坑呈园型四周平滑无人为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