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双旗币:民国成立后,铜元仍继续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叉的图案,并有“民国铜币”字样。1910年12月29 日,经辛亥革命后,已光复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孙中山为民国临时大。1912年1月3日,民国宣告成立,清朝灭亡,在中国持续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随之结束。民国成立时,由于币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铸大汉银币,福建改铸元宝外,主要的造币厂,大都仍沿用前清钢模铸造银币,以供流通需要。由于币制混乱,临时财政部长陈锦涛,于民国元年3月11日呈文大孙中山,鼓铸10万元银币以为整顿。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帝退位,民国成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者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并在颁布的“临时大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铸币”,随后武昌和南京两处造币厂率先铸行了 “民国开国币”铜元辅币,以十文面值的为主,在全国大量发行以取代清朝铜元。这就是“民国开国币” 铜元的由来。 无庸置疑,这种铜元的币名很明确,就是“民国开国币”。根据钱币收藏界的一般共识,对一种钱币,应该把可以明确币名或显示钱币主要特征的一面称为“面”,而把其相对的另一面称为“背”,据此我们应该把此币能区别于前朝铜元,并具有鲜明的划时代革命和进步意义的有“民国开国币”(以下简称开国币)字样的一面称为面,而把其对应记值的另一面称为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