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瓷器类型中,
有一件小口、丰肩的瓶子
——梅瓶
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其造型挺秀、俏丽,
被认为是天下器型。
梅瓶也称“经瓶”,早出现于唐代,在唐代晚期的时候,曲线没这么圆,上下偏直,器型略显笨拙。后期,其造型也逐渐依据其使用功能的改变,和创造者的审美意识发生着时代的变化,愈加优美、挺秀和俏丽。
但无论梅瓶的造型怎样变化,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的整体造型,却一直没有被改变,所改变的只是细节上的变化,如腰线的提升或下降,瓶腹的或大或小等。
一般头重脚轻的东西,会让人看着很不舒服,但是梅瓶却是个例外。大家可能认为梅瓶这样的造型,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其实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在成型时,聪明的工匠们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
宋代赵令畦在《侯鲭录》卷三载:“陶人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焉,束带迎于门,所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说明这种瓶是酒器。
为什么这种形制的酒瓶称为经瓶呢? 这与宋朝的讲经制度有关。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皇帝特设讲经制度,定期请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熟悉四书五经的官员任讲官,设讲筵。这种讲经制度,派生出了讲筵用酒,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酒文化。
史载,万历朝宰相张居正曾设定每十天举行一次经宴,他主讲,每次经宴都要上酒,装酒的瓶子,就是这种青花“梅瓶”。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宋代梅瓶
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为。
元代梅瓶
元代梅瓶,继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带盖,盖成钟形,中有管柱形子口,盖可倒过来当酒杯用。元代除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等釉色。
明代梅瓶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
清代梅瓶
至于清代的梅瓶,肩丰硕而挺阔,胫部内收,至近底处又微撇。以景德镇窑制品佳,有各色釉和彩绘装饰。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因其造型的修长优美,被认为是天下器型,因此一直被沿用至今。无论从造型还是到装饰,其无不表现出古代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
到了近代,没有了讲筵制度,瓶子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文人喜欢用它插花,由于它的口很小,文人认为这和瘦骨嶙峋的梅枝是相匹配的,插一枝梅花显得特别雅致,要是插一朵牡丹就不美,所以相较于经瓶,梅瓶的称谓更加流行起来。
梅瓶从古到今,
在历代艺术家们的手中不断发扬、传承,
从初的盛酒器具,
到现代的精美艺术品;
从通俗到典雅。
这是一个瓶子的故事,
也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故事。
2018年度暨2019年《投资艺术收藏》迪拜拍卖专场藏品征集工作开启:欢迎各位藏友莅临公司洽谈藏品拍卖合作事宜
我们能为你做什么?
1、在线鉴定;
2、藏品可选择在《收藏》、《收藏界》《典藏》《投资艺术收藏》等国内媒体为拍品做宣传和转让;
3、拍品一旦确定上拍将时间在网上预展进行宣传并通知我们的客户来观看,力争使您的拍品在拍前让更多人了解;
4、公司与多家国内拍卖公司合作,为委托人增加拍品的销售途径;
5、您与公司合作的拍品如有丢失、损坏等情况,公司按拍品的自身价值赔偿;
如有藏品需要鉴定/交易/展览展销/宣传,
同时请标明您的姓名、电话等详细联系方式。我们会在24小时内给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