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遥感时空大数据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海丝卫星”发射契机,瞄准海洋科学研究与遥感应用的产学研多种需求,积极探索商业航天合作新模式,积极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与遥感应用研究,探索建设三明市遥感时空信息云平台,发展面向产业应用的遥感时空大数据服务体系。
支持“通导遥”北斗卫星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北斗系统的应用开发,打造由基础产品、应用终端、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构成的产业链,持续加强北斗产业保障,推进和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改善产业环境,扩大应用规模,实现融合发展,提升卫星遥感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明种业监管服务区块链平台:充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建设三明种业服务平台、种业信息档案业务系统、区块链底层监管系统和区块链浏览器、平台预留数据分享接入数据接口,全面提升监管部门治理水平,服务区域种业建设,促进种业监管数据的共建和管理,创新治理模式和监管体系,优化三明种业市场监管环境。
稻种育繁推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集育种、种子生产、加工、销售、推广于一体的区块链平台,加快推进企业种子从制种、育种、扩繁、流通、交易、售后等环节信息上链,实现种子“育繁推”全过程数据信息完整、公开、真实、可追溯。优化企业种子的自主创新和流通效率,从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保障供应和质量,种子品质安全和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和种子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聚区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三明经济开发区、金沙园、尼葛园等产业集聚区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5G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开展工业互联网示范建设,推进装备制造、纺织等特色产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引导全市企业主动注册使用。
推动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建设:依托中关村全国多个合作城市和地区,链接全国创新网络及国际创新枢纽资源,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制造等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创新孵化、软件设计等产业,构建具有中关村特色的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动态数据融合系统,实现对物联网设备、应用系统、互联网等来源数据的统一接入和融合处理。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构建融合时间、空间、人口等数据的时空大数据中心,打造可数、社会要素全的虚拟现实地理空间底座,同时利用数字建模技术构建各行业知识图谱,解决时空数据关联融合、深度应用的问题,为行业应用、城市管理、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业务指导、指挥协调、行业应用、公众服务、运行监测、综合评价、决策建议、数据交换、数据汇聚和应用维护等系统。一方面纵向对接省级平台和国家平台,联通县(县级市、区)平台,横向整合或共享市级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实现三级联网互通;另一方面汇聚全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数据资源,对全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综合评价。
打通平台壁垒:依托时空大数据、政务数据汇聚、城市综合管理等基础平台,结合信息化建设单位需求与建设规划,设计横向扩展或纵向链接通道,连通全市政务、执法、城市管理、生态、水务、林业等领域智慧平台,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
推进数字治理领域协调发展。发挥数据生产要素创新引擎作用,推进三明市数字治理、数字社会治理、数字经济治理、数字文化治理与舆情治理等领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三明市数字化治理能力,力争建立“专特新”数字治理三明模式。
打造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全面整合各类政务服务资源,坚持“一网通办、一端全办”理念,以“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为目标,实现一站式业务受理、全流程网上办事。打造线上线下同步发现、协同解决的治理新模式,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集成指挥和全流程事件处置的综合监督,推进各类部门单位与社会治理相关的工作平台和资源力量成建制入驻、集成化服务。
推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瞄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实现社会服务资源下沉,扩大辐射覆盖范围,推动社会服务均等化。在公共服务领域提供一批服务、打造一批行业平台、培育一批企业、形成一批典型示范、推广一批创新成果,提升三明市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有效保障民生。
推进“互联网+教育”。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加强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平台,进一步为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提供丰富的在线教育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