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聚焦世界科技,着力强化源头创新供给。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围绕量子科学、中微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领域加强原创性性科学研究。瞄准技术发展,在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传感等领域开展研发布局,加快实现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
三是聚焦经济主战场,着力提升支撑能力。进一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补短板、锻长板”,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领域狠抓“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打好产业基础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制定高新区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大力支持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
六是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聚焦领域创新人才需求,精心组织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签证、税收优惠、服务保障等提供便利,吸引集聚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广东创新创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足国家、省、地市乃至县区各级人才政策的叠加优势,大力营造留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七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治理现代化。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进我省科技创新领域重要改革事项,在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科技计划监督评估、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等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重大改革关键牵引作用,推动我省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未来5年广东科技创新工作的“施工表”与“路线图”,《规划》部署了“七个聚焦、七个着力”的任务,包括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源头创新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服务美好生活需求等。
规划重在实施。龚国平介绍,为提高各项任务的实操性,《规划》凝练形成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能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新一轮省领域研发计划、高新区发展、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发展、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十个方面内容。
13日,在省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对《规划》进行了深入解读。
这支“军”,包括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及其集聚的人才、承接的重大项目等。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推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0%。“我们将制定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卓粤计划’,力争成为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龚国平说。
有了强大的基础研究为支撑,才有源源不断的源头创新供给,甩掉“卡脖子”的手。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领域,广东将狠抓“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打好产业基础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以芯片供应为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詹若兰在发布会上介绍,为解决智能终端、汽车等产业链芯片供应问题,多部门正联合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构建广东集成电路的“四梁八柱”。
未来,广东将努力整体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能力,其中就包括以重大疾病防控为导向,布局建设P3、P4实验室。“以高水平疾控中心和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龙头,以公共卫生应急、快速检测、研发、中西药新药创制和生物安全等为,广东将不断健全公共卫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徐庆锋说。
今天,科技的力量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划》也在多领域加强部署,其中,在农业领域,广东将加快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以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发展;在生态保护领域,广东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的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在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领域,广东将开发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等,大力提升现代工程领域技术水平。
“‘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将继续推动广东努力增强社会民生领域技术支撑能力。”龚国平说。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日趋复杂。从国外看,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呈现新局面,在全球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大势已成,推动世界更快进入低碳化、智能化的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能源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广东是能源消费大省、资源禀赋小省,能源自给率低,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守牢能源安全底线,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实现能源发展。按照国家和省工作部署要求,《规划》作为广东省“十四五”专项规划之一,由广东省能源局组织编制,是指导我省“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