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上较为忠实地模仿了传统建筑,并建筑外观基本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在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上则使用了大量的现代科技。仿古建筑的样式沿袭了几千年来古建筑的的各种形式,传统的古建筑是随着古代文化发展进步不断进步演变而来。传统的古建筑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前的古代人使用的木棍、泥草建造出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而且这个时期已经出现的“榫卯”结构。随着科学以及文化的进步在汉唐时期传统古建筑发展,并出现了大规模的建筑群,且唐汉屋顶的样式的丰富,也出现了“斗拱”结构。然而在这之后一直没有像汉唐时期的大规模且有特色建筑群,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传统古建筑在造型上更加细腻、美观,而且融入了大量印度、西亚的建筑风格。到了明晚期清初期是传统古建筑的鼎盛发展时期,由于我国的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的建筑在形式及在规模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仿古建筑的基本样式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在满足了功能和结构前提下的美化。西南地区穿斗式木构民居的平面布局是以“间”为构成单位而组建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现代人对居住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结构多样,功能多样,空间多变,间间风格不同等,这是传统建筑所不能满足的。因此,仿古建筑要为今所用,就作出改变,退陈出新,力求在设计及用料上体现不同。今天我们所熟识的“仿”主要是对古建筑的外观造型、装饰部件和建筑色彩的仿,对古建筑工艺仿的较少,柱、枋、斗拱等主要构件在仿造中由钢筋混凝土代替,这点现代元素点缀了古建筑,“古色古香”是现代人对古老的东西直白的感叹,因为色的搭配是能引发人们对古代建筑的感受,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色彩反搭配体系一上是世界所推崇的。仿古建筑中则主要体现了原木色的柱与枋,青色板瓦、白墙。
据考古发现,远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已学会“筑土构木”建造房屋。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梁柱构架雏形,这在世界建筑中是的。到隋唐时期,斗栱型式已达到成熟阶段。凡宫殿、坛庙、楼宇、寺观、府第等大型建筑普遍使用斗栱,以示尊威华贵。至明清,房屋构架已形成标准化做法。即: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以多层重叠的梁架,逐层缩小逐级加高,上一层立脊瓜柱,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承托檩条,檩条上排列椽子,构成屋架。建筑物的全部重量由构架承担,墙壁只起维护和隔断作用,为满足不同用途和审美要求提供了条件。
大式与小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式建筑规模大,使用斗栱,质量要求高,适用于宫殿、庙宇、寺院、官邸类建筑,柱及桁等大木规格以斗口为标准,而小式规模较小,不用斗栱,不用重枪,面阔、进深、柱径、柱高权衡标准用柱径而不用斗口(也叫口份),大式的屋架规模可大至11桁(檩)。按照需要可以用飞檐、翼角;小式不用飞檐、翼角,屋架规模大用至7檩。
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是没有施工图。因此,匠师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一种简单、易懂、实用的测量工具——枚杆,这是一种用木质坚硬不易变形的木料制成的、建筑房屋的特制尺子。一座建筑的面宽、进深及各部位构造的尺寸,各个榫卯事先全部计算出并刻划在杖杆上,这就是建筑物高宽大小的总杖杆。分杖杆是各部大小物件的分尺,并以总杖的尺寸为基础制成。
平水线的高度怎么决定呢?一般情况下,先决定建筑物或建筑群东南方向上“沟眼”的高度位置(沟眼的低处应院外自然地平),再根据这个高度逐渐往里增高越往西北方向应越高。增高的原则是,细墁海墁院子,坡度为5/1000,粗墁院子为9/1000。根据这原则,决定正房的土衬金边上棱的高度,然后加上正房台基高度(表2-1),就是平水线的高度(这里所说的平水线高度是指正房台基高度)。同一建筑群中不同院子的北房的台基高度,也应遵循越往西北越高越往东南越低的原则,先定土衬金边的高度再加上台基的高度。同一院子内,耳房要比正房矮(营造尺四寸,合12.8厘米),东、西配房和南房台基也要比正房矮。门道台基的高度应与层院子中的北房台基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