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古地理和古大陆再造:以古大陆再造为,综合运用古地磁、生物古地理、沉积和古气候等资料,重视GIS和计算机自动成图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地球演化突变期沉积作用、地层格架、生物古地理、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分析,研究大地构造分区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古地理研究与地球动力学相结合,探讨地球表层的行为及其与深部作用之间的关系。把古地理研究与盆地分析、岩浆活动、火山作用与地球的深部过程联系起来,重建地史时期地球动力学演化特征,揭示地球的整体演化的某些规律。
④ 古海洋学:研究南海海域的生物化石记录、沉积地球化学记录与高频气候变化,西太平洋—北印度洋表层热传输及其对华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孟加拉湾古海洋学信号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将在15万年以来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温盐传输体系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的降雨影响、350万年以来孟加拉湾水域表层水团化学性质和营养度的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等方向可能取得重要突破。
沉积XX学、古海洋学、变化等相关学科的相互结合和交叉,促进我国地球科学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科研素质的提高,培养出具有跟踪学科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技术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能够提出具有影响和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提高我国在XX事件、地球层圈相互作用、大地构造学和古变化等研究领域的整体水平,在国内具有学科作用,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建设中,具有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关重大XX问题的较强能力。并为能源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和预测提供理论指导。为推动地球科学发展,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做出贡献。
3.科学研究:
“九五”期间已承担科学研究47项,合计经费1663万元,其中基金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15项,省部级19项,横向科研项目20项。计划“十五”期间承担科研项目75项,合计经费2800万元。
计划完成科研项目60项,通过省部级评审10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3项,其中大奖1—2项。
力争在包括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建设期间发表SCI论文20~30篇。争取在环境技术、分析测试技术、软件开发等方面获得重要的专利发明,服务于社会。
4.“十五”重大科研项目或进行部分预研究的题目及方向
(1)壳幔演化动力学及岩石流变学;
(2)XX系统复杂性;
(3)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的理论与方法。
5.“十五”科技成果转化
(1)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示踪、评价和治理条例的制定
(2)“地球化学场分析系统”、“岩矿材料显微组构数值图像分析系统”等软件;
(3)分析化学技术专利1—2项。
(三)建设经费预算:总经费109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605万元,学校自筹4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