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趋势下,养老始终是核心话题。尽管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带来压力,但对行业参与者来说,这同时也蕴藏着的机遇。
据预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为2.12亿,到2050年将达4.8亿,我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严重的国家。
在老龄化人口的基数上,养老产业早已是“风口”,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于养老产业的需求进行过一项测算,中国老龄产业产值将在2050年突破100万亿元,届时将占GDP三分之一以上。“银发经济”所支撑起的“蛋糕”无疑是诱人的,各个市场参与方也纷纷下场,欲从中分得一杯羹。
“大家热情高涨,但其中很多人都在摸索阶段。目前很多寿险公司都在康养地产这块布局,并且将康养地产产品保险化,总体品质做得很好,会吸引一部分人群,但这个模式只有大型保险公司才能复制。
有些传统的地产公司也转型做康养小镇,但目前成功案例并不多,未来成功与否,还要看每个具体项目的服务水准和医养结合程度。而且以上两种模式都是重资产投入,总体覆盖的人群也少。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居家和社区养老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是补充。目前市场上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商水平也参差不齐,总体还缺少有规模、有品牌的企业。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养老服务政策文件都把智慧养老作为重要内容。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等三部门就联合出台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到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
银发产业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制约社会各方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顶层设计方面,关于银发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系统性规划体系还不健全,且目前政策主要聚焦健康养老领域,产业边界覆盖不全,特别是对如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银发产业融合创新缺乏明确的系统性指导。
在配套政策方面,国家已先后出台一系列银发产业扶持政策,但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力度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各方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意愿和热情。在标准规范方面,银发产业在细分行业标准、联网技术标准、产品和服务规范等方面明显滞后,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社会社区基础设施的信息化、适老化程度较低,制约老年人使用数字银发产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一是大部分存量基础设施在建设时未能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龄化社会发展进程,造成了很多不方便老年人居住、出行、使用的缺陷和隐患;
同时由于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低且未预留改造空间,5G网络、千兆光纤、云数据中心、边缘云节点等信息化设备在后期难以安装部署,导致基础设施改造难度大、成本费用高、适配周期长。二是新增待建设施缺乏统一规划标准,部分地方和建设单位对于基础设施的信息化、适老化建设认识不足。
面向银发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制约数字银发产品服务向产业链、价值链拓展延伸。主要体现在老龄综合学科基础理论相对薄弱,难以有效支持覆盖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的智慧银发产业体系建设;
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应用产品研发方面仍存技术短板,自主产品服务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不成熟,存在资产权属界限不清晰、技术成果落地周期长、产品服务迭代更新慢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体验和品牌竞争力。
信息技术与银发产业融合创新的产品体系和产业生态尚不成熟,制约智慧银发产业规模发展。一是现有数字化产品服务主要基于中青年群体的消费行为特征设计,信息技术与银发产业的融合应用场景有待开发。
二是商业模式尚不清晰,且信息化改造投入较大,企业和资本缺乏深度参与融合创新的积极性。三是产业协同生态有待建立,银发产业覆盖多个细分领域,但目前不同行业平台之间数据分散割裂,能力共用、业务互促的发展局面还未形成。四是老年群体对数字服务产品的认知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不会用、不好用、不敢用”的认知阻碍产品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