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审查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准确性进行审查,如:对支撑体系结构布置、各项参数数值计算、立杆稳定性分析、扣件抗滑移能力计算等内容进行全面、细致审核,以此进一步确保专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2)施工资质审查制度,以此明确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施工资质的审核要点。如:分包方式下,监理单位应对分包单位的施工资质证书原件进行审查并进行网上核验,以此确认分包单位的施工能力。对于“架子工”等特殊工种,监理单位应对其“上岗资格证”进行严格审查并要求做到“人证合一”。
在此基础上,留存盖有分包单位公章的施工资质证书复印件并建立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审查台账,以此实现对分包单位及施工人员的动态化、系统化监管,提高高支模施工的质量安全监管力度;(3)技术交底审查制度。一方面对技术交底内容进行监管,确保技术交底涵盖材料控制、构造措施、搭设参数、施工方法、质量目标、安全施工等内容;另一方面做好相关记录、留底工作,如:要求施工单位将交底过程书面记录并签字盖章;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及规范性进行审查等。4.2.2完善施工质量监管制度。核心在于明确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艺层面具体的施工监理要求和标准。
施工安全保障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建设效益,如何加强对施工阶段现场安全的管理与控制,是工程监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分析,总结了施工安全隐患的具体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阐述了加强现场安全监理控制的对策,旨在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安全管理与控制,即在施工期间结合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对人料机等方面的控制,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避免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二是建筑质量安全,即在规定使用年限内,禁止出现影响建筑安全的质量问题。因此,要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监理人员在管理期间可根据《建筑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
施工人员作为建筑施工的参与主体,是否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的顺畅性。而当些工程施工期间,存在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现象,施工期间纪律性较差,甚至不按工艺标准施工,增大了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因人员素质不高,使部分施工环节和工序无法达到技术标准,频繁出现质量问题,给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隐患。
没有对劳务分包队伍进行素质考核和同类业绩比选,导致劳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薄弱。甚至在劳务分包后再分包,管理机制形同虚设,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大化,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权责不清、管理混乱,增加了现场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为此,该工程要求监理单位严格控制施工单位劳务分包队伍的选择,对劳务队伍素质考核和业绩考察提供必要的指导性意见,以实现施工人员的主观安全意识为要素,使施工人员主观安全意识得到提高,从而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高素质建设是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只有监理队伍中人人都具备主动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过硬的技术水平,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控制现场。目前,一些工程中存在监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有必要在明确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监理队伍建设。为监理队伍素质水平符合安全管理要求,该工程在开工前请求监理单位加强对施工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择优委派具有同等业绩、安全实操丰富、有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项目监理团队。引导监理人员认识现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明确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进度控制之间的关联性,加强现场安全管理。要求驻场监理人员在加强自身监理素质的基础上,树立安全、隐患不分大小的管理思想,将安全监理工作贯穿于现场施工中,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
施工机械伤害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五大伤害”之一,因此,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管理,有助于提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水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该工程施工期间,要求监理人员加大对机械/机具进场的检查和验收力度,检查机械/机具的质量证明文件、出厂合格证、使用操作说明书、操作规程制度等是否,检查机械/机具是否配备安全防护装置。对于该工程施工涉及的施工电梯、塔吊设备,需委托具有资质的建筑起重机械一体化企业进行安装、维保、拆卸和使用管理。
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管理系统适用于单位或项目部集中办公区域。系统硬件是信息文件处理、管理、存储和资源共享中心,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局域网终端。根据使用范围的大小确定,通常选用塔式实体服务器。该服务器具有处理能力强、安全稳定可靠、可扩展性好、长时间全天候连续工作等特点。操作系统可根据系统功能需求选择,信息文件管理偏向于文档处理和文件存储,通常选用WindowsServer系统,安装简单,系统架构及区块划分可根据用户功能需求进行设计。系统网络仅需搭建内部局域网即可,无需连接互联网,但应确保使用范围内的计算机局域网处于同一个IP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