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实施,项目建设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市计划发展局与市水利局负责工程的申报、监督工程实施和组织工程验收及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西贴渠用水者协会负责组织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并参与项目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检查验收,负责末级渠系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项目开工前市水利局与项目区西贴渠用水者协会正式签定投劳协议,确保投劳按时足额到位。
项目区地处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降水量年均180.0mm,年均蒸发量2058.4mm,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1.44倍,干旱指数为7.0。年平均气温8.8℃,气候特点是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昼夜温差一般约为10℃~15℃,年日照时数2854 h,日照百分率达60~70%,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3~146kca/cm2.年,年平均风速3m/s,综合上述要素可看出,灌区光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有机物质的积累,但又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是一个典型的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灌区。
项目区主要粮食作物除水稻与旱作套种外,基本上实现了耕、耙、播、收机械化,水稻由于引进新品种,采用新工艺,在播种上机械抛秧、机械插秧也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机械化程度较高。在种植制度方面,近年来,进一步实验和推广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施了粮食间作、粮肥间作、粮油间作等种植制度,但效益低,品种单一,管理粗放,需要加以改造和提高。
农业大市,非常重视水利科技的推广,市水利局及各镇成立了水利科技推广站,负责水利技术推广工作,西贴渠用水者协会配备了专职水利管理人员,负责本村的水利科技推广。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较健全,群众已认识到了水利科技的重要性,但科技人员少,培训面小,推广范围窄。
项目区水量计量方式为西贴渠用水者协会测水量水,计算水量,再由水管站和受益村队支渠长校核签字,在支渠开口的斗农渠的水量根据支渠计量水量按面积进行分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灌溉的发展,一方面,有的村队灌溉困难,另一方面,有的村队用水量较大。
该区域田间水利设施配套工程率18.6%,田间水利设施大部分是七十年代末搞农田建设时修建的,由于当初建设标准不高,渠道硬化率低,配套工程少,经过二十多年运行,老化严重,渗漏严重,给用水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再加上“重建轻管”,灌溉水利用率低。
2004年,大力推行畦田建设,魏渠灌区田间全部采取畦田整治,按照畦田建设标准,将大面积田块划小,平均每块面积0.5亩左右,但田面平整度不高,田间灌水仍存在着大水漫灌现象,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