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叛逆;明显的症状是焦虑,抑郁。
成年人的咨询相对立一些,预约咨询,签订保密协议,正式开启咨询。
青少年个案,与经济和生活比较相对立的成年人不同。
青少年的咨询,起码经济上不立,也导致或被动或主动的经常和其父母打交道,有非常多的“卷入”遇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类型区分一下,大抵还是有迹可循的,从我个人以及同行老师们的反馈。
能做的上咨询的青少年,家庭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心理学的认知的(姑且叫做心理学头脑,反思性)。
有更大的一部分群体接触不到心理咨询,经济因素和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状态占了绝大部分原因。
这里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细化到地区文化,乃至家族文化,以及后中外文化融合都有深层的影响。这里不展开详谈。
粗略的说;
和青少年的咨询工作起来,大多时候并不是艰难的,反而其家庭的卷入尤为无奈。
咨询预后效果比较好的情况
一部分的青少年来访觉得自己心理出了一些问题,如轻、中度微抑郁情绪;在和父母、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需要咨询的帮助。或通过父母的关系,或自己寻找的渠道,寻求心理咨询。
这类青少年自我功能相对是不错的,只内心比较痛苦,父母自己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管理孩子,在金钱、物质上对其比较宽松大方,父母也无暇干预咨询过程。
父母一方带着孩子来做咨询,男性比较要面子,大多数是妈妈为主。不得不说,当代中国女性的心理成长还是蛮惊人的,但是有时候也经常把咨询师卷入进融合的关系,孩子的妈妈对孩子爸爸不满意,或者爸爸对妈妈不满意,到处给孩子找爸妈的卫东,咨询模式被认为有点对孩子再养育的味道。
如果咨询对象对咨询师产生这类移情关系,通过理解和诠释、以及互动澄清是没有问题的,而家长如此,就麻烦的多,青少年个体心理咨询的主体并不是家长,但是咨询主体对象的青少年却是没有能力付费的,也容易陷入和这些家庭的融合纠缠的关系,因为离婚因素,又做不了家庭治疗。这里若心理咨询师如果处理不好,对于咨询效果来说弊大于益。绝大多数道理都明白,真的互动起来那就千丝万缕的交叉,并不会轻松。
从中医来分析,这其实是心不主神明的表现。本来,孩子得木性,木旺自然化火,表现为木火旺盛,生机勃勃,精神宣畅,充满活力。如果木气被压抑,木郁而滞,滞则气机不通畅,不能化火养心,则心神失养。心主神明的功能受到影响,表现为君火不明,神明不宣畅,就会表现出各种心不主神的症状来。
为什么会出现空心病?
我认为,问题表现在年轻人身上,但根本原因却在于教育。为什么这样说呢?
今时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只和孩子谈分数。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亦是如此。
孩子们很可怜,整天听到的都是分数,除了分数,没有其他。他们陷入了枯燥的应试学习之中,没有和真实世界的链接,没有更多的户外活动,没有足够的朋友,终的结果是,孩子们在现实中迷失了。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不仅仅是培养知识。今时我们的教育方向走偏了,结果造成了孩子认为他们是为了别人而活着,按照父母地安排而活着。
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价值观,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平凡的都无可厚非,但像以分数为中心这样单一、脆弱的目标和价值观很容易崩塌。青少年普遍涉世未深,心中憧憬着希望,对未来有着美好的目标,一旦价值观崩塌,就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