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代办
代办安监局要求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1)风险(危险)
事故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风险”与“危险”为同义词。意思相同,可以通用互用。
(2)风险点
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3)可接受风险
指预期的风险事故的大损失程度在单位或个人经济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大限度之内。
(4)危险源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和(或)环境破坏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5)风险辨识
识别系统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风险特性的过程。风险类型常用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表达。例如:火灾风险、爆炸风险等。
(6)风险分析
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理解风险性质,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
(7)风险评估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8)风险分级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风险分级的目的是确定风险管控的顺序。
(9)风险管控
通过实施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
(10)风险分级管控
根据风险不同级别、所需控制资源、控制能力及控制措施复杂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控制层级的风险控制方式。
(11)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隐患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例如:违规操作、燃气泄漏等。
1.5 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内容
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包括以下工作内容,并形成相关文件:
(1)建立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2)建立执行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3)建立执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4)建立风险辨识管控清单;
(5)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6)绘制风险分级四色(红橙黄蓝)分布平面图;
(7)绘制岗位作业风险比较四色(红橙黄蓝)柱状图;
(8)设置企业重大风险公告栏;
(9)制作岗位风险管控应知应会卡;
(10)制作岗位事故应急处置卡。
以上简称“3223”体系,既“3制度、2清单、2张图、3告知”。
1.6 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原则
(1)“全人员参与、全过程控制、覆盖”原则
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工作,应全员、全过程、参与,全面排查、科学严谨管控各类风险,治理事故隐患,构筑起管控源头风险、消除事故隐患的双重安全防线,有效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2)建立与运行并重原则
企业应依据本指导手册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坚持建立与运行并重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持续改进安全生产工作,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3)“控制风险、治理隐患”有效性原则
双重预防体系是将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排查治理之前,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企业创建中应确保“有效控制风险、有效治理隐患、有效消除事故”,保障人身安全健康,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
(4)风险隐患双预防持续改进原则
企业应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动态循环模式,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实现双预防体系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