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咨询,起码经济上不立,也导致或被动或主动的经常和其父母打交道,有非常多的“卷入”遇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类型区分一下,大抵还是有迹可循的,从我个人以及同行老师们的反馈。
能做的上咨询的青少年,家庭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心理学的认知的(姑且叫做心理学头脑,反思性)。
有更大的一部分群体接触不到心理咨询,经济因素和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状态占了绝大部分原因。
这里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细化到地区文化,乃至家族文化,以及后中外文化融合都有深层的影响。这里不展开详谈。
粗略的说;
这类情况咨询工作起来顺畅很多,一般十几次咨询就有明显进展、变化,甚至陪伴到工作、或者读研结束咨询。
还有一部分父母比较配合,如尊重设置,听取心理咨询师的建议,配合家庭治疗的情况,心理咨询工作比较容易展开。
以上两种状态咨询效果和预后都不错。
时候他们如此说倒也不全错,我们在临床心理学方面起步晚,目前心理咨询的系统本就是学习的欧美。“即使大学教育系统的心理学,几乎没有哪位心理咨询师是通过学历教育而学习的临床咨询”。当然,这话不说我说的,是徐钧老师在讨论未来行业发展的时候说的关于学院派和江湖派之争观点。
因为这些复杂因素,导致我们传统些的地区适应心理咨询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认知心理心理咨询性质的程度也不高。
我们文化有一面也比较现实,即使谈到“爱”,也并非所有的父母真的都爱孩子,起码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爱”。
很多女性对于重男轻女的记忆和体验尤为深刻,而生儿子传宗接代、光宗耀祖就是义不容辞的人生任务。偶尔听年纪偏大的人讲,早年有孩子夭折的,父母甚至认为是“讨债鬼”不能入祖坟,随便就埋了。很多人50、60、70后,甚至一部分80后的成长历程也的确经历了比现在孩子更多的“苦难”,而努力坚持过来并有所成就的。当然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现在也存在很艰难的状态。
这类家长有这些反应和行为也并不奇怪。
介绍过来的青少年父母,有的只想让孩子学习好,咨询只要达不到预期,或者认为孩子失去自己的掌控,变得非常焦虑,有时会开始发难,即便孩子愿意继续咨询,也会被不付费的方式强行中断。
当下竞争如此激烈,父母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在社会上有竞争力,本身未必有多大问题,这是时代的呈现,都归罪于家长是不公道的;只是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不顾孩子先天特质、智力基础和身体、情感、情绪的压力的承受度,对孩子以己度人式的紧逼,处于比较偏执的状态,且不听咨询师建议需要慢慢来,对于此,有时候心理咨询也是无能为力,咨询师也只能表达遗憾。
父母一方带着孩子来做咨询,男性比较要面子,大多数是妈妈为主。不得不说,当代中国女性的心理成长还是蛮惊人的,但是有时候也经常把咨询师卷入进融合的关系,孩子的妈妈对孩子爸爸不满意,或者爸爸对妈妈不满意,到处给孩子找爸妈的卫东,咨询模式被认为有点对孩子再养育的味道。
如果咨询对象对咨询师产生这类移情关系,通过理解和诠释、以及互动澄清是没有问题的,而家长如此,就麻烦的多,青少年个体心理咨询的主体并不是家长,但是咨询主体对象的青少年却是没有能力付费的,也容易陷入和这些家庭的融合纠缠的关系,因为离婚因素,又做不了家庭治疗。这里若心理咨询师如果处理不好,对于咨询效果来说弊大于益。绝大多数道理都明白,真的互动起来那就千丝万缕的交叉,并不会轻松。
空心病的症状
简单来说,所谓“空心病”,本质是价值观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则,常常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等特征,与抑郁症相像;
二则,孤感、无价值感强烈,觉得人生丝毫没有意义,感觉生活在虚拟世界;
三则,人际关系处理的不错,但是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为别人而生、为别人而活”,因此也会时常觉得疲惫不堪;
四则,自杀观念时刻存在,但是会选择暴力较小的方式结束生命;
五则,长时间的困惑、对于未来感到迷茫,不知努力方向在何方;
六则,传统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效果均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