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是古人焚香的用具。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陶、瓷、铁、瓦等材质制作的香炉。千来,它在我国民间有烧香拜佛、祭祀祖神之用,广为流传。随着古代冶金铸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到明代宣德年间,开启了中国用黄铜铸造香炉的先河,“宣德炉”也因此而得名。我们现在所说的宣德炉,其概念不仅是指宣德炉,而是泛指与宣德炉相近有款或无款的铜炉。
宣德炉铸造的工艺技巧,文献记载很少,对外一直是保密的。古玩商为了牟取暴利,从明宣德年间,民国时期,直到现在仿制从未间断,但因缺乏详细资料,致使仿造者不知其合金成分的配比,犹如中药药方,只知道药名,不知其配伍用量,就无法对症下药,所以怎么仿造也不像。尽管如此,但有些仿品的制作也相当精细的,可与真品媲美。目前,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印款的铜炉,几乎全是仿品,只有一件 “大明宣德年制”印款的宣德炉,经鉴定是真品,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内。长期以来,人们对宣德炉的认识一直是真假难辨,不识其庐山真面目。若从下列几个方面去分析对比的话,就会发现仿品的种种破绽。
一、原料:由于宣德炉在冶炼过程中,所用合金成分不同,导致铜合金表面氧化层颜色的差异,如铜炉表面氧化层颜色呈黑色或黑色带绿,那是铜材料中含铅太高,不属纯铜;如铜炉表面生成绿锈,那是含锡太高,已接近青铜合金;如铜炉表面发黄,氧化层不致密,那是含锌太高,是黄铜合金;从表面上看,如被氧化得粗糙不平,或者能见到砂眼等,那是黄铜合金铸造或是粗铜铸造。真宣德炉都是纯铜(风磨铜)铸造的,其他材质的均是赝品。
二、器型:宣德炉的样式较多,但基本形状为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圆鼓腹,三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兽形耳,具有明代陶、瓷器形的特征,造型给人以流畅圆润、生动自然的美感,而一般仿品造型都很笨拙。
三、颜色:宣德炉的炉质特别细腻,表面有一层坚硬的黄金色,似乎从内体透出的奇光,变幻无常,韵味无穷。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项元汴曾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明末清初冒襄在《宣德炉哥注》中说:“宣炉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仿品则色泽呆板、黯淡无光。
颜色的变化与其成分和冶炼技巧有密切关系,因此,难仿的也就是颜色。宣德炉色彩有藏经色、棠梨色、朱红斑色、枣红色、琥珀色、茶色等。而且以藏经纸色为和贵重。真宣德炉由于表面经过长时间氧化,色彩已融于内质,形成栗红色的氧化层,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泽,如果将真宣德炉长时间放在火上烧烤,彩色仍灿烂多变,与烧样,伪造者经火烧后,则形容枯藁,色彩昏暗。
总之,明仿的宣德炉,如 “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之类,是当时监造者仿造的炉,虽工艺精,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不及真器,且底款字数增多。明代中期仿的宣德炉铜色泛黄,器身开始铸有伊斯兰文,大多为明正德年间仿造;明末清初仿的宣德炉造型灵巧,胎厚重,有暗红、橙黄等色,除大明宣德款外,还有 “水云居”、“风月侣”等篆书方款。晚清民国仿的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现代仿的造型粗糙,重量较轻,与真品不合,多用电解铜,呈紫红色,手摸无细糯感,而且为抛光机打磨,光辉刺眼,过于强烈。
爱好收藏宣德炉者,眼界应放宽一些,不要死盯着真品,有些铸造精密的仿品也很有收藏价值。如明代仿品中不仅有铜质优良、设计规范的,也有洒金、错金等特种工艺的,其价格可达10万元以上。多年前,在中国嘉德一场拍卖会上,清中期的“洒金扁方宣德炉”以7.15万元成交。如今在市场中走俏的宣德炉应该属使用了洒金等特种工艺的,这类铜炉向来受到港台藏家的喜爱,在拍卖会上成交的平均价格也比较高。近年来有两种宣德炉较有升值潜力:一种是厚重个大、造型奇特、外表亮丽、纹饰繁复的铜炉;另一种为带金斑的铜炉,这类炉外表富丽,又很雅致,符合有实力投资者的品味,价格也在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