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楼在建筑上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细部装饰,且不说戏台前立柱上的对联,单是建筑上屋脊、壁柱、梁枋、门窗、屏风及其它细小构件上运用的雕刻、彩绘、装饰都有无穷的魅力。装饰内容丰富多彩,彩绘多运用青绿彩、土朱单彩,雕刻则有浮雕、透雕等,而且和彩绘结合,甚至贴金,洒银,在整体上造成一种鲜艳灿烂的效果。
仿古戏楼三面敞开,一面留作后台,舞台台面空间简单,但外延空间较大。早期的歌舞杂技表演场门作用较单一,只是登场、退场。有故事的杂剧产生后它的作用就扩大了,名称也复杂起来。宋代苏轼诗:“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门道。” “鬼门道”就是“上下场门”,也称“古道门”、“古门”、“古道”。
“新”戏台式样——过路戏台:建在道路上,楼上为台面,楼下中间有路通过,演出时街道就成为了观看用的广场。山门戏台:戏台横跨庙宇的山门,人们进入庙门时要从戏台下穿过,行走演出互不影响,省地方,经济又实用。
到清代,戏楼还讲究天井、地井相通,这样的布置不仅是一些特技剧情的需要。地井与地面形成的中空,还能够更好地使声音产生共鸣和共振。而且,古戏台在多年的演变中也因地制宜,造型变化多样,出现了宫廷戏楼、私宅戏楼、神庙戏台、宗祠戏楼、会馆戏楼等建筑风格。
在中国漫长的戏剧发展史上,戏楼起着重要的传播和传承作用。古老的戏楼,显示着中国戏曲的昔日辉煌。而根据地域、气候、文化、物产、民俗、心理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各地的戏楼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根据功用,戏楼又可分为神庙戏楼、宗祠戏楼、宫廷戏楼、私宅戏楼、会馆戏楼等。
就戏楼本身而言,宗祠戏楼的演区、藻井、后场、厢房、左右看楼、戏坪与神庙戏楼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神庙戏楼面对的是社稷神,宗祠戏楼面对的是祖宗牌位。南方的宗祠戏楼不同于京城和城市的戏楼,也不同于北方农村的戏楼,有着特的个性,表现在它联系着宗族的血缘关系与法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