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聚焦领域创新人才需求,精心组织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签证、税收优惠、服务保障等提供便利,吸引集聚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广东创新创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足国家、省、地市乃至县区各级人才政策的叠加优势,大力营造留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七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治理现代化。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进我省科技创新领域重要改革事项,在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科技计划监督评估、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等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重大改革关键牵引作用,推动我省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月13日,省新闻办举行《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相关情况。据悉,“十四五”期间,广东科技创新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双区驱动”,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在发布会上介绍,自2017年起,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连续4年全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作用日益增强。
展望“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奋力实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作为未来5年广东科技创新工作的“施工表”与“路线图”,《规划》部署了“七个聚焦、七个着力”的任务,包括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源头创新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服务美好生活需求等。
规划重在实施。龚国平介绍,为提高各项任务的实操性,《规划》凝练形成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能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新一轮省领域研发计划、高新区发展、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发展、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十个方面内容。
13日,在省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对《规划》进行了深入解读。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三地合力推进“国之重器”建设
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方案》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提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规划》如何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协同创新?
据省科技厅透露,“十三五”期间,粤港澳三地已经有了紧密的科技创新合作,“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过境拨付1.5亿元,约9000名境外紧缺人才已享受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龚国平说。
《规划》出台后,以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科技创新链条融通为主要特征的粤港澳高水平协同协调发展机制将得到加强。
按照《规划》,一方面,广东将更加紧密携手港澳增强战略科技力量,三地将合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建设;另一方面,以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在横琴,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在前海,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人才基地,推动产业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开放融合是粤港澳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特征。目前,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启动建设,134家面向港澳创建的创业孵化载体、5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规划》提出,未来广东将进一步拓展粤港、粤澳联合资助计划,加大支持香港、澳门青年来粤创新创业力度。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日趋复杂。从国外看,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呈现新局面,在全球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大势已成,推动世界更快进入低碳化、智能化的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能源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广东是能源消费大省、资源禀赋小省,能源自给率低,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守牢能源安全底线,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实现能源发展。按照国家和省工作部署要求,《规划》作为广东省“十四五”专项规划之一,由广东省能源局组织编制,是指导我省“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