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市场正呈现出多样化和碎片化并行的复杂格局。”孟萌谈到,目前全球碳市场主要分为强制性碳配额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两大体系。在强制性碳配额市场方面,中国的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规模大的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和规模显著提升;而欧洲碳市场虽维持较高流动性,但受地缘政治及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碳价波动较大。在自愿碳市场领域,美国市场在机制创新和金融化方面处于地位,尽管今年一开年特朗普就宣布将再次退出《巴黎协定》,但其私营部门、地方及金融机构在自愿碳市场领域的创新活力并未减弱。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他们也正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碳市场路径。
转型金融通过KPI的动态治理与穿透式披露,将可持续发展从“技术合规”升级为“进程可验证”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实现绿色低碳不仅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还要有明确的标准和逐步推进的策略。转型金融涉及金融、环保等多个领域和部门的密切合作,在设定相应指标时,需深入理解相关行业,例如,水泥行业这样的高碳排放行业也能获得转型金融的支持,体现了转型金融的广泛适用性和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视,这也就要求相关部门具备跨行业的知识。”施懿宸说。
二是质效并进,ESG信息披露步入发展。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更加及时、深入。ESG报告内容更加全面,涵盖环境、社会、治理、供应链管理等多领域。更加注重遵循统一的标准和框架,如GRI、SASB等,提高报告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三是均衡发展,各行业积极全面推进ESG实践。尽管行业间得分存在差异,但整体呈现均衡发展趋势。多数行业ESG得分上升,反映了企业对监管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
四是正向反馈,ESG评级与市场表现相辅相成。良好的ESG实践可以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声誉,增强抗风险能力。高评级公司表现出较低股价波动性,吸引长期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