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行业战略规划及投资机遇研究报告

  • 图片0
  • 图片1
  • 图片2
  • 图片3
  • 图片4
  • 图片5
1/6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2024-2030年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行业战略规划及投资机遇研究报告

-*-*-*-中-*-赢-*-信-*-合-*-研-*-究-*-网-*-*-*-*

【全新修订】:2024年10月

【出版机构】:中赢信合研究网

【内容部分有删减·详细可参中赢信合研究网出版完整信息!】

【报告价格】:[纸质版]:6500元 [电子版]:6800元 [纸质+电子]:7000元 (可以优惠)

【服务形式】: 文本+电子版+光盘

【联 系 人】:何晶晶 顾佳


【如有删除-详情可咨询】:中赢信合研究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深入人心。从长远的发展方向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秉承人们对于既环保又有驾驶体验的“新四化”汽车的追求。“新四化”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


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6%。2024年7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87.8万辆,同比增长36.9%,环比增长2.8%;2024年1-7月零售498.8万辆,同比增长33.7%。值得一提的是,7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燃油车。7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51.1%,较上年同期36.1%的渗透率提升15个百分点。


2020年9月1日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大幅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有助于规范和释放新能源市场活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进入高增长新阶段。2020年10月27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2020年10月2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简称“路线图2.0”)正式发布。路线图2.0延续了“总体技术路线图+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框架,并将“1+7”的研究布局深化拓展至“1+9”,形成了“总体技术路线图+节能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总成系统、充电基础设施、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的“1+9”研究布局。


中赢信合研究网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行业战略规划及投资机遇研究报告》共十章。介绍了节能汽车技术路线等内容,接着分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并具体介绍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细分技术路线的发展。随后,报告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做了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电驱动总成系统及充电基础设施技术路线分析,后分析了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制造与关键装备技术路线的情况。



章 中国汽车产业节能技术发展综合分析

1.1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综述

1.1.1 汽车产业价值链

1.1.2 汽车工业运行分析

1.1.3 汽车品牌发展现状

1.1.4 汽车技术现状评估

1.1.5 汽车厂商技术创新

1.1.6 汽车技术创新路径

1.1.7 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1.1.8 汽车行业投资建议

1.2 中国汽车行业专利申请状况

1.2.1 汽车专利公开数量

1.2.2 汽车专利技术构成

1.2.3 整车集团专利数量

1.2.4 创新主体专利数量

1.2.5 发动机专利创新主体

1.3 中国汽车节能技术发展状况

1.3.1 节能汽车发展形势分析

1.3.2 汽车节能技术发展意义

1.3.3 汽车节能技术发展现状

1.3.4 汽车节能技术应用领域

1.3.5 汽车节能技术应用

1.3.6 汽车节能标志性技术进展

1.3.7 汽车节能技术发展对策

1.3.8 节能汽车未来发展展望

1.4 中国乘用车节能技术发展现状

1.4.1 乘用车企业燃油消耗量

1.4.2 乘用车节能技术搭载率

1.4.3 乘用车各类变速器搭载率

1.4.4 乘用车混合动力技术发展

1.4.5 乘用车整车节能技术发展

1.5 中国商用车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1.5.1 商用车集团战略规划

1.5.2 商用车混合动力技术

1.5.3 商用车纯电动技术

1.5.4 商用车燃料电池技术

1.5.5 商用车电动化转型

1.6 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1.6.1 技术路线图

1.6.2 技术趋势

1.6.3 新四化

1.6.4 低碳化

1.6.5 电动化

1.6.6 共享化

1.6.7 智能化与网联化

1.6.8 智能化与电动化

第二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2.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1.1 新能源汽车主要类型

2.1.2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2.1.3 新能源汽车价值链

2.1.4 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

2.1.5 新能源汽车政策汇总

2.1.6 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

2.1.7 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

2.1.8 新能源汽车价格特征

2.1.9 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

2.1.10 新能源汽车核心驱动力

2.2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指标分析

2.2.1 新能源汽车工作原理

2.2.2 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

2.2.3 行业技术经济综合评价

2.2.4 行业技术效能指标体系

2.2.5 新能源汽车行业专利数量

2.2.6 新能源汽车专利技术构成

2.2.7 新能源汽车专利创新主体

2.2.8 新能源汽车人才短缺数量

2.3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状况

2.3.1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周期

2.3.2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成就

2.3.3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2.3.4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发展

2.3.5 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状况

2.3.6 比亚迪与特斯拉技术对比

2.4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问题及建议

2.4.1 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风险

2.4.2 新能源汽车风险应对措施

2.4.3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问题

2.4.4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策略

2.4.5 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建议

2.4.6 新能源汽车技术提升路径

2.4.7 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路径

2.5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展望

2.5.1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

2.5.2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2.5.3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2.5.4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方向

2.5.5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方向

2.5.6 新能源汽车技术投资机遇

第三章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3.1 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运行状况

3.1.1 纯电动车市场

3.1.2 国内纯电动车产销量

3.1.3 纯电动汽车保有量

3.1.4 纯电动汽车补贴金额

3.1.5 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

3.1.6 纯电动汽车平均电量

3.1.7 纯电动汽车平均电耗

3.2 中国纯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3.2.1 电动汽车主要类型

3.2.2 纯电动汽车工作原理

3.2.3 纯电动汽车技术优势

3.2.4 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

3.2.5 纯电动汽车专利数量

3.2.6 纯电动平台必要性分析

3.2.7 高电压快充平台技术

3.2.8 纯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图

3.2.9 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3.3 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运行状况

3.3.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意义

3.3.2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量

3.3.3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格局

3.3.4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户需求

3.3.5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问题

3.3.6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建议

3.4 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3.4.1 混合动力汽车的基本原理

3.4.2 混合动力汽车能耗测试标准

3.4.3 混合动力系统技术架构分析

3.4.4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3.4.5 混合动力汽车核心技术优势

3.4.6 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分析

3.4.7 混合动力汽车专利申请数量

3.4.8 国产混合动力技术发展水平

3.4.9 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动态

3.5 中国增程式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综述

3.5.1 插电式和增程式电动汽车对比

3.5.2 增程式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优势

3.5.3 增程式电动汽车市场运行现状

3.5.4 电动车涨价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3.5.5 增程式电动汽车未来发展展望

3.6 中国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展望

3.6.1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动力

3.6.2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前景

3.6.3 混合动力汽车竞争趋势

3.6.4 插电式与增程式混动技术

3.6.5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展望

3.6.6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4.1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分析

4.1.1 氢燃料电池产业链

4.1.2 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

4.1.3 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

4.1.4 企业氢能汽车销量

4.1.5 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展望

4.2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运行分析

4.2.1 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必要性

4.2.2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

4.2.3 燃料电池汽车产销规模

4.2.4 燃料电池汽车产品结构

4.2.5 燃料电池细分车型销量

4.2.6 燃料电池汽车城市销量

4.2.7 燃料电池系统装机规模

4.2.8 燃料电池系统竞争格局

4.2.9 燃料电池汽车竞争格局

4.3 中国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4.3.1 氢能产业基本介绍

4.3.2 主要制氢路径对比

4.3.3 不同储运氢方式对比

4.3.4 加氢站的工作原理

4.3.5 氢能专利申请数量

4.3.6 各环节关键技术现状

4.3.7 氢能主要应用场景

4.3.8 氢能供需状况预测

4.4 中国燃料电池制造技术原理及构成

4.4.1 燃料电池系统工作原理

4.4.2 燃料电池系统成本构成

4.4.3 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部件

4.4.4 燃料电池堆的关键技术

4.4.5 燃料电池制备工艺流程

4.4.6 燃料电池专利申请数量

4.4.7 燃料电池专利创新主体

4.5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发展水平

4.5.1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架构

4.5.2 燃料电池车技术水平

4.5.3 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布局

4.5.4 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进程

4.5.5 氢燃料电池汽车主流技术

4.5.6 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专利

4.6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发展展望

4.6.1 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机遇

4.6.2 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目标

4.6.3 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目标

4.6.4 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

4.6.5 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展望

4.6.6 氢燃料电池重卡技术方向

第五章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5.1 国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综述

5.1.1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

5.1.2 美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5.1.3 欧洲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5.1.4 日本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5.1.5 韩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5.1.6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布局

5.1.7 智能网联汽车跨界融合

5.1.8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进展

5.1.9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

5.2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5.2.1 智能网联汽车战略价值

5.2.2 智能网联汽车政策环境

5.2.3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分析

5.2.4 智能网联乘用车发展热点

5.2.5 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分析

5.2.6 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结构

5.2.7 智能网联汽车品牌销量

5.2.8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模式

5.2.9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挑战

5.2.10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建议

5.3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利分析

5.3.1 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申请阶段

5.3.2 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技术构成

5.3.3 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创新主体

5.3.4 车联网领域专利创新主体

5.3.5 智能感知领域专利创新主体

5.4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状况

5.4.1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级划分

5.4.2 智能网联汽车总体技术架构

5.4.3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成果

5.4.4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现状

5.4.5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商业化应用

5.4.6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技术布局

5.4.7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面临挑战

5.4.8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对策

5.5 中国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技术发展

5.5.1 车载摄像头

5.5.2 汽车雷达

5.5.3 车规级AI芯片

5.5.4 车辆线控执行系统

5.5.5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

5.5.6 智能座舱

5.5.7 基础支撑关键技术

5.5.8 信息交互关键技术

5.5.9 整车集成技术

5.5.10 自动驾驶技术

5.6 中国车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5.6.1 国外车联网标准进展

5.6.2 国内车联网标准进展

5.6.3 车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5.6.4 车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6.5 车联网商业模式分析

5.6.6 车联网关键技术发展

5.6.7 车联网技术应用进展

5.6.8 车联网技术演进路径

5.6.9 车联网技术发展展望

5.7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展望

5.7.1 智能驾驶汽车市场发展空间

5.7.2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愿景

5.7.3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究方向

5.7.4 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技术路线

5.7.5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第六章 汽车动力蓄电池技术路线分析

6.1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运行分析

6.1.1 动力电池成本构成

6.1.2 动力电池产业链结构

6.1.3 动力电池行业政策

6.1.4 动力电池市场

6.1.5 中国动力电池产量

6.1.6 中国动力电池销量

6.1.7 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

6.1.8 动力电池价格走势

6.1.9 动力电池出口规模

6.1.10 动力电池企业装车

6.2 中国动力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发展现状

6.2.1 正极材料技术现状

6.2.2 负极材料技术现状

6.2.3 电池隔膜技术现状

6.2.4 电解液技术现状

6.3 中国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6.3.1 动力电池主要技术指标

6.3.2 动力电池专利申请数量

6.3.3 动力电池专利创新主体

6.3.4 动力电池平均能量密度

6.3.5 动力电池技术多元化发展

6.3.6 动力电池人力需求状况

6.4 不同种类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分析

6.4.1 三元与磷酸铁锂电池对比

6.4.2 三元锂电池技术发展

6.4.3 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专利

6.4.4 磷酸锰铁锂电池技术

6.4.5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

6.4.6 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

6.4.7 电池单体电芯技术发展

6.4.8 动力电池封装技术发展

..........

【详情可咨询】:中赢信合研究网

智信中科(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行业战略规划及投资机遇研究报告”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详情

*联系

*手机

咨询服务>市场调研>中国节能与新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4 京ICP证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