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炒菜散发出的油烟是食用油和食物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大量热氧化分解产物。烹调时,油脂受热,当温度达到食用油的发烟点170℃时,出现初期分解的蓝烟雾,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分解速度加快,当温度达250℃时,出现大量油烟,并伴有刺鼻的气味,油烟粒度在0.01微米-0.3微米。有关部门从居民家庭收集的经常煎炸食物的油烟样品进行分析,共测出220 多种化学物质,其中主要有醛、酮、烃、脂肪酸、醇、芳香族化合物、酯、内酯、杂环化合物等。在烹调油烟中还发现挥发性亚硝胺等已知突变致癌物。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每一种油脂产品都有"烟点",也就是开始明显冒烟的温度。过去那种颜色暗淡的粗油,往往在130度以上就开始冒烟,而对于大部分如今的纯净透明油脂产品来说,这个温度通常在200度左右,有的甚至更高。日常炒菜的合适温度是180度,实际上是无需冒烟之后才下菜的。换句话说,冒油烟之后再放菜,是粗油时代的习惯,用如今的纯净油脂烹调,冒油烟时的温度已经太高了,不仅对油有害,对维生素有破坏,油烟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空气污染。
在治理大气污染这件事上,不少地区的和企业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处在“打游击”的博弈状态。政策紧了,企业就抓紧响应,摆出治污的样子;一旦政策松了,治污就被束之高阁。一些企业只在应付上级检查时才开启环保设备,平日里设备闲置或不持续稳定运行,政策严了就用,政策不严就不用,甚至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公开的秘密。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当的有关治污管制法规具备可行性的时候,污染排放企业才会采取合作策略,购买治污设备。反之,则采取不合作策略,拒绝购买。如果绝大多数企业都采取不合作的,拒不购买治污设备,则有关部门就会发现由于执法成本过高,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管制法规,而采取次优法规,相关法规的效果亦随之大打折扣。
企业当然是治污的主体,部门显然也应该扮演重要角色。部门应多思量相关政策法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真正让法律起到震慑作用,不能为了制定政策法规而制定政策法规;要制定区域性的中长期的大气污染治理时间表和路线图,避免政策的多变性,增强的有关治污管制法规的可信性,让企业有合理的投资和回报预期。
众所周知,无论是家庭厨房,还是餐饮后厨,都是制造美食的地方,但是也相应产生有害物质——油烟。研究表明,厨房油烟中的有害物质超过300种,可以说散逸出来的油烟致癌物无孔不入,长期置于其中,对人身造成一定的损害。根据有关调查显示,长期接触高温油烟,患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22至3倍;还会使面部皮肤因子活性下降,灰暗粗糙、充满。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施压,以及人们对油烟危害的意识不断增强,不管是餐饮业,还是家庭,都会安装油烟净化器。那么,面对市面上多样的抽油烟机,如何选择呢?我们知道,很多人特别信赖国外,但是你是否想过外国油烟机能否满足中国烹饪猛火、爆炒等习惯带来油烟多方面的要求,因为西方人下厨需求火力小,相应的排油烟、吸油烟效果也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