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吃豆捞火锅,有很重要一个原因:吃了豆捞火锅 身上没有味道。“豆捞”源于澳门,由于澳门海产品丰富,所以将当地盛产的富饶海产品加工后置于锅中涮煮以求口感变化,这种吃法的海鲜,肉质鲜嫩无比、汤汁清甜却又不油腻。而“豆捞”二字取自“都捞”的谐音,寓意不仅捞得锅中的丸、滑、海鲜,更能捞得到财气和运气。
麻酱小料的配方,和川渝火锅的锅底类似——各家都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绝活儿。基本的二八酱、韭菜花、红腐乳,再加上小葱和香菜,喜欢吃辣的再来一碗现炸的辣椒油,讲究的还要加入虾油、鱼露、黄酒……有的店号称自己用了28种食材调配小料。是吃油碟还是吃麻酱小料,主要取决于吃的到底是什么火锅,如果吃的是潮汕牛肉火锅、椰子鸡火锅或者酸汤鱼,那既不会用到油碟也不会用到麻酱。这并不是谁更好吃的问题,而是谁更合适,找到合适的吃法、合适的口味,没有谁高谁低,都是享受美食的过程。
清汤锅底,与其他火锅重油重辣的锅底不同,老北京涮羊肉用的是白开水,一点姜片、葱段、香菇、枸杞、大枣,便是锅底的全部内容。据说初锅底也是高汤熬制而成,后来因为各商家竞争,有人想到推出清汤锅底来证明自家的羊肉好,才渐渐流行开,所谓“好肉配清汤”。越是的羊肉,越需要简单到的清汤,方能衬出肉质本身的鲜美。清汤的淡,羊肉的鲜,二者不争不抢,和谐统一,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美食智慧。
吃法讲究有了讲究的食材、炊具和蘸料,才不过完成了一半。怎么吃也是一门大学问。北京老饕们往往会先涮上几片羊尾巴油肥肥锅,让汤底更鲜美。然后才开始涮肉。涮肉时,都是各涮各的,用筷子夹着在沸水中轻轻抖搂,左三下右三下,涮到发粉肉就熟了。夹进盘子里,淋点调制好的蘸酱就可以吃了。很多人喜欢直接蘸料吃,也很美,但吃到后来蘸料稀了,口感会大打折扣。火锅底料麻辣鱼椒麻鱼供应。
重庆火锅底料的渣油比例是2:1,牛油香气浓郁,煮开后汤色比较浑浊,凝固较快,典型的经济型火锅底料风格。一入口,发现它汤底味浓,辣度适中,不会呛嗓子眼,关键是物美。另外它的锅底很耐煮,适合慢吃,煮到后面越来越香,越来越麻辣入味,也算没有辜负它的名气。
把特定场景搬进火锅店,代表:马路边边、电台巷,从2020年开始,很多川渝火锅就开始做场景化,就是把其他特定的场景(教师/公交车/室外/家庭等)装进来。好比电台巷火锅,是类似教室的风格,白砖绿窗户,感觉很清爽,当年在上海大火,也是因为大家见惯了川西风,突然出现这种风格,就觉得很新奇,想要打卡。马路边边也是同样道理,它也是把室外搬到室内,楼中楼的设计,小卖部、理发店、游戏厅、老式电话机......打造了沉浸式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