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那么在这个时候吃饺子,饺子和这个“交子”正好是谐音,而且饺子还有那么丰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义,所以北方中国人才慢慢形成,在春节、在大年初一、在交子这个时刻,吃饺子这么个习俗。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在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出门吃饺子是盼团圆的意思,取平安团圆之意,也含有希望早日归来之意。中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饺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是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时候,更是在三十晚上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香菇馅—即鼓财之意故为鼓财饺
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或为股票大盘的势,向上、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或为对晚辈表达出希望其出人头地的美好祝愿。
一般蔬菜较多、肉类很少的饺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则营养素损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虑水煎、蒸等方法,而肉类较多的带馅食品适合用来煮食。尽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调方法,避免额外增加脂肪摄入。
饺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类似饺子的食物出现。那时的饺子被称为“馄饨”,形状与现在的饺子略有不同,但已初具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饺子逐渐发展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样子。从唐代的“形如偃月”的馄饨,到宋代的“角子”、“角儿”,再到明清时期的“水饺”、“水点心”,饺子的形态和名称都在不断演变,但始终保持着其特的魅力。
除了文化内涵,饺子的味道也是其魅力所在。饺子的馅料种类繁多,从鲜肉、蔬菜到海鲜、水果,应有尽有。每一种馅料都代表着一种特的口味和风味,让人回味无穷。在烹饪过程中,饺子可以通过煮、蒸、煎、烤等多种方式制作,每一种烹饪方式都会给饺子带来不同的口感和味道。无论是热气腾腾的水饺,还是香脆可口的煎饺,都能让人食欲大开,满足味蕾的享受。
冬菇是香港人很喜爱的副食品,广东人一般都叫它做冬菇,其它省份的人叫它做香菇。香菇,又称复蕈、香菌,是世界的食用菇菌,在蘑菇中数香菇的食用价值和食疗价值高。泉、关元、景宁等3个山区县是人工栽培冬菇的发祥地,至今每年仍有数万人在浙江或出省栽培冬菇,庆元县有“香菇之乡”的称号。
蒸饺(zhēng jiǎo)是民族传统节日食品,是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相传是中国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蒸饺制作方法是:面粉中加入一个鸡蛋,揉成面团,醒15分钟;将面团切段,做成饺子皮,放入适量馅料;将包好的饺子放在笼里,大火蒸15分钟即可。饺子不仅可以用猪牛羊肉和蔬菜作馅,鸡、鸭、鱼肉、蛋、海味、山珍、鲜蔬、干菜、果品等都可以作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