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每餐别超50克(1至2个),糯米热量偏高,每次不宜食用过多。喝热红茶解腻粽子由于多油,多吃轻易腻,而且糯米又是不轻易消化的食用品,因此吃粽子的同时喝点热红茶可以起到很好的解腻消滞作用。
粽子虽为节日中的鲜品,食之不当也会伤人。以糯米做主料的粽子不宜消化,过食会因伤脾胃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因此,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贪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强者,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如果过节家里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现包、现吃”的原则,而从超市中购回的冷冻粽子,应蒸煮透了再吃。
脾胃弱者要慎食粽子。传说粽子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3]。粽子分好多种,其中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是广东粽子,主要有咸肉粽、枧水粽、豆沙粽等。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扬州、泰州地区的早茶可以追溯到清前中期。苏式早茶,比较多的是豆制干丝和面点小食,比如馄饨,鱼汤面,干拌面,炒面等各种面条,以及蟹黄汤包,鲜肉笋包,干菜包等等。其实南方人也有很多面点,但是这些面点的做法,形制,味道,都和北方的面食区别很大。至于干丝,是由豆腐干切成的,先用刀将一块豆腐干均匀削成20片左右,再斜铺切成和火柴棒相当的细丝,然后倒进沸水里反复冲烫。当然,干丝本身是没有味道的,全得依赖调料来调和。酱油、水、糖、盐,调到浓淡适度,略带甜味和鲜味;撒上姜丝、香菜、胡萝卜丝、花生米、榨菜丁便做成清淡可口的烫干丝。
广东早茶的长盛不衰,与广东自古以来贸易兴盛,经济发展迅速是分不开的。在广东,早茶时分可以倾谈生意、交换信息,也可以会朋聚友、谈天说地。生意人把茶楼当作商谈重地,普通人则在此抒解压力,换得浮生半日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