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焊的6个阶段 1.初始摩擦阶段 由于摩擦焊接表面总是凹凸不平,加之存在有氧化膜、锈、油、灰尘以及吸附的气体等,所以,显示出的摩擦因数很小,随着接触后摩擦压力的逐渐增加,摩擦加热功率也逐渐增加。 在不稳定摩擦阶段,凹凸不平互相压入的表面迅速产生塑性变形和机械挖掘现象,表面不平会引起振动,空气也可能进入摩擦表面。 2.不稳定摩擦阶段 摩擦破坏了待焊面的原始状态,未受污染的材质相接触,真实的接触面积增大,材质的塑性、韧性有较大提高、摩擦因数增大、摩擦加热功率提高、达到峰值后,又由于界面区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塑性增大和强度下降,加热功率又迅速降低。在这个阶段,摩擦变形量开始增大,并以飞边的形式出现。 在不稳定摩擦阶段,机械挖掘现象减小,振动减小,表面逐渐平整,出现高温塑性状态金属颗粒的“粘结”现象,而粘结在一起的金属又受扭力矩而剪断,并相互过渡。接触良好的塑性金属封闭了摩擦表面,使之与空气隔绝。 3.稳定摩擦阶段 在这个阶段,材料的粘结现象减少,分子作用现象增强,摩擦因数很小,摩擦加热功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变形层在力的作用下,不断从摩擦表面挤出,摩擦变形量不断增大,飞边也增大,与此同时,又被附近高温区的材料所补充而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4.停车阶段 这个阶段,伴随工件间相对运动的减慢和停止,摩擦扭矩增大,界面附近的高温材料被大量挤出,变形量亦随之增大,具有顶锻的特点,为了得到牢固的结合,停车时间要严格控制。 5.纯顶锻阶段 是指从工件停止相对运动到顶锻力上升到顶峰值所对应的阶段。顶锻力、顶锻速度和顶锻变形量对焊接质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6.顶锻维持阶段 是指顶锻力达到较大值到压力开始撤除所对应的阶段。 从停车阶段开始到顶锻维持阶段结束,变形层和高温区的部分金属被不断的挤出,焊缝金属产生变形、扩散以及再结晶,终形成了结合牢固的接头。 另外有学者提出在金属和陶瓷基体中出现的一定数量的液相组织会显著改变了材料的塑变性能 ,并且是材料在大应变条件下所具有的超塑能力的关键因素。 这样的建议更加新颖 ,因为以前还没有公开发表的与材料超塑性能有关的金属液相形成的金相证明。 基于这样建议 ,可以认为搅拌摩擦焊过程中出现的初始熔化现象 ,可能是在任何焊接参数条件下 ,Al2024 和 Al7075 铝合金材料在搅拌摩擦焊过程中呈现的一种本质特性。 搅拌头的位置对搅拌摩擦焊的影响 搅拌头的位置是被焊金属与搅拌头的相对位置有关的参数。为了获得没有缺陷的良好接头,被焊金属通过搅拌作用向板厚方向输入摩擦热。这就要求搅拌头的肩部完全与被焊金属表面接触,使搅拌指棒完全插入板厚的状态保持稳定。搅拌头中心线的位置正好处于接头中心线上。 工件的固定对搅拌摩擦焊的影响 被焊工件的固定,要依据坡口加工精度、胎卡具的设计、被焊金属以及尺寸大小等综合考虑。在焊接过程中易产生横向张开,保持接头间隙不变比较困难,特别在焊接长尺寸的工件时,一定要重视胎卡具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