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生态环境局开出的处罚决定书指出,2020年12月12日对安徽中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场检查后发现:
1、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造成金工车间东侧切削废料堆放棚内残留的废切削液流入雨水井;
2、将含废脱模剂的废水倒入压铸车间西侧的雨水篦内。
以上事实有《芜湖市生态环境局现场检査(勘察)笔录》、《芜湖市生态环境局调査询问笔录》、现场照片等证据为凭。
决定书指出,安徽中工科技上述条环境违法行为违反了《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条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之规定;你单位上述第二条环境违法行为违反了《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九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环境保护标准要求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之规定。
3月9日安徽中工科技提交了申辩意见,提出:
1、已采取切削液废水治理措施,不具有主观故意,生产中产生的切削液废水主体已按规定处理。经自查,系切削废料堆棚外且地势较低,少许残留的废切削液沿着地面与墙体之间的裂缝流入雨水井,属偶发现象。
2、事发后已采取积极有效的整改措施,2020年12月12日下午即对流出的废切削液现场进行清扫,当天完成清理工作,为防止渗透,对切削废料堆棚进行了改造,新做地坪,新砌墙体,解决裂缝问题,危废库进行防溢流处理,开挖溢流槽,归集到一个流溢总池。
3、本案污染环境违法行为轻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依法应不予行政处罚,退一步说,本案污染环境违法行为轻微,危害后果轻微,公司不具有主观故意,且及时主动纠正,依法可以减轻处罚。
4、为服务“六稳”工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积极从事社会公益,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持续处于亏损状态,恳请从宽处理。
芜湖市生态环境局依据《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百一十二条款第三项及第十项之规定,并结合《安徽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之规定,决定对安徽中工科技处以122万元罚款。
宣贯新《固废法》促绿色发展
在吴中区大缺港,每天有20吨左右的水草和污泥被打捞上岸。吴中区太湖水草打捞队队长褚泉告诉记者,一旦水草和污泥过多,就会导致区域性的水流无法正常流动。一边是大量难以处理的各类水生植物和污泥,而另一边是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怎样既减少环境污染,又能实现化肥减量呢?苏州的答案是,建设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探索循环发展。
2020年9月1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简称“新固废法”)正式实施。“新固废法”实施以来,市印发《关于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苏州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方案(试行)》等文件,形成了覆盖工业生产、城乡生活、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各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的制度体系。市人大起草《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和《苏州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进一步细化对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相关规定。同时,苏州市正认真组织编制《苏州市“十四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纳入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苏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篇章。
为推动“新固废法”的全面宣传贯彻,让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固废法”的立法精神和规范含义,各级及有关部门将学习宣传“新固废法”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各部门结合期间相关管理要求,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全市累计开展防治固废危废培训56场次,培训管理部门人员超1985人次,累计参与企业3.5万厂次,在主流媒体上刊发生活垃圾分类主题的新闻稿件、评论文章6000余篇,开设生活垃圾分类主题直播210余场。在全社会启动了高站位、高标准的宣传引导,营造了良好的守法氛围。
今年3月29日,苏州市召开苏州市长江大保护工作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视频会议,会上成立实体化运作的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工作专班,推进解决有机废弃物治理难题。同时,针对固体废物产生、运输、贮存、处置、利用等环节,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对过境垃圾联防联控的意见》《关于建立苏州市过境固体废物联防联控执法管理机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固体废物联防联控工作格局。
上海危废处置-上海危废处置公司-上海危废处置资质-上海一般固废处置公司-上海固废处置-上海危废备案
张江科学城危险废物处置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对园区环境安全存在一定风险,有必要以危险废物处置管理为抓手,加强企业全流程主体责任,提升管理水平,构建全要素监管体系,打造全周期信息化平台,进行危险废物全过程风险管理,大限度地降低环境风险发生概率。
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集聚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磁效应”“场效应”日益凸显。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高科技企业大规模集聚在同一园区会导致污染隐患众多,各类危险源集中,污染物处置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整个区域的环境风险激增,企业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影响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迫切需要系统调查、深入研究、统筹考虑、实践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