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缆生产厂分布全国各地。中国除生产长途型通信电缆和市内话缆外,光纤电缆和聚烯烃绝缘综合护层全塑市内话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不少厂家和科研单位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开始生产。中国每年有少量的聚烯烃绝缘聚烯烃护套全塑市话电缆销往港澳、东南亚及中东等地。
控制电缆是适用于工矿企业、能源交通部门、供交流额定电压450/750伏以下控制、保护线路等场合使用的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控制电缆。
性能特点
直流电阻:20℃, 0.4mm铜线,小于等于148Ω/km ,0.5mm铜线,小于等于95Ω/km。
2.绝缘电气强度:导体之间1min 1kv不击穿 导体与屏蔽1min 3kv不击穿
3.绝缘电阻:每根芯线与其余线芯接地,控制电缆大于10000MΩ.km,HYAT电缆大于3000MΩ.km。
4.工作电容:平均值 52±2nF/km
5.远端串音防卫度:150kHZ时组合的功率平均值大于69dB/km。
电线电缆行业是中国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行业,产品品种满足率和占有率均超过90%。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电线电缆总产值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大电线电缆生产控制电缆国。伴随着中国电线电缆行业高速发展,新增企业数量不断上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为线缆产品提供了的市场空间,中国市场强烈的诱惑力,使得世界都把目光聚焦于中国市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国线缆制造业所形成的庞大生产能力让世界刮目相看。随着中国电力工业、数据通信业、城市轨道交通业、汽车业以及造船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线电缆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未来电线电缆业还有的发展潜力。
控制电缆投入运行后,同一电缆的不同线芯之间,紧邻平行敷设的电缆之间都存在电气干扰的问题,引起电气干扰的主要原因有:
(1)由于外施电压在线芯间电容耦合的作用下产生的静电干扰;
(2)由于通电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干扰。总的来讲,当邻近存在高电压、大电流干扰源时,电气干扰更严重,由于同一电缆的线芯之间的距离较小,其干扰程度也远大于平行敷设的紧邻电缆。例如某压变电所分相操作断路器的控制回路,三相合用一根电缆,曾发生过这样事故,由分相操作的脉冲使其它相的晶闸管触发,误导致三相联动,以后改用分别立的电缆,就未再发生误动事故。又如某电厂的计算机监测系统,由于将模拟量低电平的信号线与变送器的电源线合用一根四芯电缆,曾引起在信号线产生70V的干扰电压,这对以毫伏计的低电平信号回路,显然会影响正常工作。
对计算机监测系统信号回路的控制电缆,其屏蔽型式选择的原则是:
(1)开关量信号,可用总屏蔽;
(2)高电平模拟信号,宜用对线芯的总屏蔽,必要时也可用对线芯的分屏蔽;
(3)低电平模拟信号或脉冲量信号,宜用对线芯的分屏蔽,必要时也可用含对线芯分屏蔽的复合总屏蔽。
关于屏蔽层的接地方式,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计算机临控系统的模拟信号回路的控制电缆屏蔽层,宜用集中式一点接地。其原因基于计算机监控系统正常工作的要求,因为即使仅1V左右的干扰电压,也可能引起逻辑判断的谬误,集中一点接地可避免出现接地环流;
(2)除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控制电缆屏蔽层只允许集中一点接地的情况外,其它的控制电缆屏蔽层,当电磁感应干扰较大时,宜采用两点接地,而静电感应的干扰较大时,则采用一点接地;
(3)双重屏蔽或复合总屏蔽的内屏蔽层宜用一点接地,而外屏蔽层可以两点接地;
(4)选择两点接地时还应考虑在暂态电流的作用下,屏蔽层不会被烧毁。
一是中低档产品过剩,产品不足。我国电力电缆行业约有上万家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水平不高,真正能够在国家项目上具有中标能力的企业不多。一些特殊、重大领域的电线电缆不少缺门,需要时只有依靠进口。
二是重复生产、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应该说,电线电缆是比较容易生产的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也低。前些年城乡电网改造,一些企业"抓住机遇",一哄而上;连电力部门也争相建厂生产。这些年又赶上国家基本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业持续升温,不少企业又应运而起,看到别人生产什么自己也生产什么,造成产品重复,产能过剩。
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由于币场竞争激烈,线缆产品很难提价,企业生存难以为继。电线电缆行业主要原材料是铜和铝,这几年铜、铝价格虽有波动但仍呈持续上升趋势;加上能源、运输费用和用人工资提高,电线电缆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一些企业为保持赢利和维持生产,不得不偷工减料,降低产品标准,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一些线缆企业急功近利,忙于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不舍得投入资金和智力开发新产品尤其是高精产品;也不重视提高产品质量、创。使本土线缆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技术、产品发展缓慢。据统计,国产线缆只有30%的品牌达到国际币场接受和可参加竞争的水平。企业缺少人才,相关院校毕业生不愿进入中小型电缆企业工作,民营企业员工大多没有进行相关培训,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多数企业缺乏相关的产品研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的投入,都导致当前国内线缆生产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不足,产品结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