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马来西亚统计局10月15日消息,2021年8月天胶出口量同比增38.7%至59,172吨,环比增21.6%。其中43.7%出口至中国,其他依次为美国9%、法国8.4%、土耳其3.1%、巴西2.4%。8月马来西亚天胶进口量为79,702吨,同比降26.2%,环比降10.5%。
标准胶、浓缩乳胶、其他形状天然橡胶为主要进口类别,其主要进口来源国为泰国、科特迪瓦、菲律宾、缅甸等。8月可监控天胶总产量为42,942吨,同比降3.6%,环比降11.7%。其中小园种植产量占90.9%,国有种植园产量占9.1%。
8月马来西亚天然橡胶库存为287,380吨,环比增2.3%,同比增23.1%。其中91.5%库存集中于橡胶加工商手中,下游终端库存占8.4%,大型种植园主库存占0.1%。8月国内天胶消费总量同比降18.8%至37,777吨,环比增43.8%。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21〕1298号中央宣传部、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林草局、铁路局、民航局、邮政局、药监局、乡村振兴局、全国。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思想,进一步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压实地方、部门和企业责任,聚焦环节、领域、区域,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加快。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门和企业责任有效落实,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在源头减量方面,商品零售、电子商务、外卖、快递、住宿等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现象大幅减少,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到1000万个。
在回收处置方面,地级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塑料废弃物收集转运效率大幅提高;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大幅减少;农膜回收率达到85%,全国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
在垃圾清理方面,水域、旅游景区、农村地区的历史遗留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塑料垃圾向自然环境泄漏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三、主要任务(一)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1.积极推行塑料制品绿色设计。以一次性塑料制品为,制定绿色设计相关标准,优化产品结构设计,减少产品材料设计复杂度,增强塑料制品易回收利用性。
(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负责)禁止生产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部分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标准宣贯实施,加强对商品过度包装的执法监管。
(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民航局、国家邮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报告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报告制度,督促指导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餐饮、住宿等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
支持和指导种养殖大户、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等相关责任主体积极开展灌溉器具、渔网渔具、秧盘等废旧农渔物资回收利用。(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6.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
支持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项目建设,发布废塑料综合利用规范企业名单,引导相关项目向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园区集聚,推动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大对小散乱企业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防止二次污染。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支持各地尽快补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短板,原则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具备焚烧处理能力或建设条件的县城,不再规划和新建原生垃圾填埋设施;支持人口稀疏、垃圾产生量少、不具备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设施的地区,通过跨区域共建共享方式建设焚烧处理设施,或经技术评估论证后,开展分散式、小型。
(生态环境部负责)完善再生塑料有关标准,加快推广应用废塑料再生利用适用技术装备,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7.提升塑料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加强现有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提升运营管理水平,规范日常作业,禁止随意倾倒、堆存生活垃圾,防止历史填埋塑料垃圾向环境中泄漏。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大力开展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8.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发挥各级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实施江河、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建立常态化清理机制,力争水域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