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制备方法中,共沉淀法与高温固相法结合是目前的主流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得到原料混合均匀、材料粒径均一的前驱体,然后经过高温煅烧得到表面形貌规整、过程易于控制的三元材料,这是目前工业生产的主要方法。
在储能体系中,目前主要以离子液体、二腈类有机物和砜类有机溶剂,作为高电压三元材料的电解液。具有低熔点、不可燃、低蒸汽压和高离子电导率的离子液体表现出了的电化学稳定性能,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发现使用OA和PVP作为表面活性剂能制备出形貌的正六边形纳米片状正极材料前驱体,且所得纳米片的粒度分布较均匀,尺寸为 400nm 左右,表面活性剂对前驱体有很好的控形作用,组装的电池在 1C 的放电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 157.093 m Ah·g-1,在 1C、2C、5C 和 10C 的放电倍率下各循环 50 次后容量保持率大于 92%,体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采用传统的高温煅烧法制备三元正极材料时,需要的合成温度高、煅烧时间长,能量损失大。
研究发现,在低温等离子体环境中,各反应物的化学活性高,化学反应速度快,可以实现三元正极材料的快速制备。将镍钴锰的氧化物与碳酸锂混合均匀,然后在放入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中,在通入氧气的条件下,600℃反应20~60 分钟得到三元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成本占30%-40%,因此,可以通过回收废旧电池正极材料,利用制备工艺回复正极材料的储能性能,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锂离子电池成本,而且一个完整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就应该包括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
将对锂电产业新政策进行全面的解读,以“动力电池材料的新发展”方向为切入点,探讨动力电池材料新发展技术、锂电池制造工艺、锂电池性能检测、降本方案等几个角度内容展开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动力电池性能及对新能源汽车、储能、手机产业等下游应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