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染料在使用中又有新的进展:①多组分分散染料,通常由两个(也有三四个)分散染料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时由于染料的增效作用而提高上染率。②转移印花,将分散染料制成印刷油墨后,印花于织物上,再经过高温压烫染色。这种工艺又称为非水相印花,具有节能、省时、方便等优点。③分散染料和反应性染料混合使用,可使涤棉、涤粘等混纺织品一浴一步染色,简化了印染过程,提高了印染质量。 [4]
直接染料含有-SO3Na、-COONa等水溶性基团,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对于溶解性差的直接染料可以加纯碱助溶。直接染料不耐硬水,大部分能与钙、镁离子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使染色织物产生色斑,因此直接染料用软水溶解。生产中染色用水如果硬度偏高,可加入纯碱或六偏磷酸钠,既有利于染料溶解,又有软化水的作用。
直接染料对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性较其他染料高。这主要是由于直接染料的分子量较大,分子结构呈线型,对称性较好,共轭体系长,同平面性好,染料和纤维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大。同时,直接染料分子中含有氨基、羟基、偶氮基等基团,能与纤维素纤维中的羟基,蛋白质纤维中的羟基、氨基等形成氢键,使染料的直接性进一步提高。
直接染料上染纤维素纤维时,盐起促染作用。其促染机理是,直接染料在溶液中离解成色素阴离子上染纤维素纤维,纤维素纤维在水中也带负电荷,染料和纤维之间存在电荷斥力,在染液中加入盐,可降低电荷斥力,提高上染速率和上染百分率。不同的直接染料盐的促染效果是不同的。分子中含磺酸基较多的盐效应直接染料,盐的促染作用显著,促染时盐应分批加入,以染料上染均匀。上染百分率低的直接染料需要多加盐,具体用量可根据染料品种和染色深度而定。匀染性要求高的浅色产品应适当减少盐的用量,以免造成局部上染不匀,出现色花等染疵。
阳离子染料是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而产生,20世纪50年代随着丙烯腈纤维的出现,瑞士Geigy公司和德国的Bayer公司相继开发出用于丙烯腈纤维的阳离子染料。我国在60年代初也相继研究开发生产出代多种阳离子染料。70年代又开发出第二代X型阳离子染料,扩大了色谱范围,改进了染色性能,考虑了三元色之间的配伍性。70年代试制生产了第三代M型阳离子染料,称之为迁移性阳离子染料,可适用于各种丙烯腈纤维染色。
世界生产染料的发达国家,其生产阳离子染料和碱性染料产量的总和只占染料总产量的10%以下。上世纪90年代中统计我国阳离子染料产量有2千多吨/年,只占染料总产量1%多,而且还部分出口。阳离子染料中以X型三原色和阳离子桃红FG及艳红5GN 为产量较大的品种。
近年来国内外致力于研究开发染色性能优良、性,结构新的品种,以及老产品工艺改进,节能降耗、三废治理等领域。
国内骨干企业装备不错,也不乏人员,只是缺乏关键技术,阻碍了产品品质的提高和国际市场的开拓。 酞菁蓝颜料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性能稳定、耐光耐热、耐溶剂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和橡胶、塑料等行业。从世界颜料生产的发展趋势看,酞菁蓝颜料的年总产量在10万吨左右,年需求增长达3%,中国占20%的份额。从总体发展趋势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量会逐渐下降,除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大公司外,中国将成为世界大的酞菁蓝颜料供应商,并且有优势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行内认为,中国国内有一定规模的颜料企业仅占20%左右,80%的企业都是规模很小的。国内企业有些厂家能生产的酞菁蓝粗品,而且有部分出口,但多数厂家不仅质量有待提高,而且成本很高,同时还没有把粗品真正做精做细,衍生开发的深度不够。 国内酞菁蓝生产有干法和湿法两种工艺,因湿法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所占比重较大。湿法主要采用烷基苯、三氯苯两种溶剂,其中用三氯苯溶剂生产的产品中因含有多氯联苯,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限制;而用烷基苯做溶剂时,质量很好,但成本太高。如何做到既能提,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呢?德尔马斯认为,在法国、印度等国家所采用的以DCT做溶剂的工艺是合理的选择,值得推广。这种酞菁蓝做溶剂使用的DCT,不仅可以明显改善产品质量、扩大产量、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成品中完全不含多氯联苯。 国内中小型酞菁蓝厂改用DCT做溶剂,生产工艺仅作适当调整即可投入生产。他表示,在这方面他可以提供无偿的技术支持。 在谈到加入WTO后对国内酞菁蓝行业的影响时,人士认为,国际上对颜料产品的品质要求特别高,如果国内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不尽快改进技术和工艺,将很难生存。企业的当务之急是与国际接轨,掌握的技术和工艺,生产的产品,开发系列,并且解决好“三废”问题,这一点对酞菁蓝行业尤为重要。
无机颜料是有色金属的氧化物,或一些金属不溶性的金属盐,无机颜料又分为天然无机颜料和人造无机颜料,天然无机颜料是矿物颜料。
以天然矿物或无机化合物制成的颜料。天然矿物颜料一般纯度较低,色泽较暗,但价格低廉。而合成无机颜料品种色谱,色泽鲜艳、,遮盖力强。
人类很早就使用无机颜料,史前时代烟黑、白垩、色土、天然氧化铁已被作为颜料使用。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就已掌握了铅白的生产方法。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国就用人工炼制银朱(HgS)作颜料。1704年德国迪斯巴赫发明彩色颜料普鲁士蓝〔一种深蓝色颜料,主要成分Fe4【Fe(CN)6】3·xH2O〕的制造法。1809年法国L.-N.沃克兰制成铬黄,1831年法国I.B.吉梅在里昂附近建厂生产群青,1874年英国奥氏锌白公司所属的威德尼斯工厂生产了锌钡白。1916年钛复合颜料(含TiO225%)、1923年纯二氧化钛(钛白)投入生产,使颜料生产水平推进了一大步。无机颜料的色谱,基本上已配套。 [1]
呈鳞片状的铝粉或铝粉浆,因其颜色和泽如银,也称铝银粉、铝银浆、银粉。分浮型和非浮型两类。其良好的延展性在涂膜中可形成连续不断的铝膜,可掩盖针孔,减少渗透性。铝粉漆可反射60%以上的紫外线,用在面漆中可提高耐候性。制成醇酸耐热漆可以耐200℃左右的高温,并且常在有机硅涂料中使用,耐高温达600℃。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用铝粉锌粉制成66号灰色铝锌面漆,应用于南京长江大桥上面。片状的铝粉在漆膜层层重叠,与钢材底面平行,可以大大延缓外界腐蚀因子的渗透
(二)铝的粉末。用于制造导电塑料、导电涂料、导电黏结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