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到宁波大巴司机电话15I394I4O63周口:郸城:淮阳:西华:太康:许昌:长葛:鄢陵:漯河:谭庄:商水:项城:沈丘:发往浙江:宁波:慈溪:余姚:周巷:舟山:的豪华大巴
周口发车时间11:00 12:30 16:00每天三班
周口联系人《张师傅》
乘车地址《周商路宁洛高速周口收费站对面汽配城门口》
新街。(资料图片)
据传,原来周家口水系是一个十字形河道,沙颍河南岸的新街原是一条与贾鲁河(因过去直通黄河,流黄水,群众俗称小黄河)贯通的河流,后经填平、建房成为一条街,就是现在的新街。但是,何时、何人领导施工、耗资多少却不清楚。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周口的许多老人,并数次去市郊韩营、单庄、杨脑、许寨等村庄,行程100多公里进行实地考察,访问20多位老农,聆听他们介绍的片片断断,现根据收集的材料整理如下。
周家口原来也是人烟的农村,由于濒临淮河支流,自西向东的沙颍河和自北向南的贾鲁河通过这里,在周家口形成十字河道,因而漕运方便,手工业、商业日渐兴旺发达。
在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周家口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业产品,在沙颍河北岸,小黄河(贾鲁河)西侧自发地形成了墟集(双日集),名为永宁集(即今川汇区教育局处),隶属淮宁(今淮阳县)、商水二县分治。由于农业逐渐发展,赶集人数日趋增多,商品也随之繁多起来,两日一集已不能满足附近农民的要求。又因沙颍河相隔,河南岸农民赶集不便,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在沙颍河南岸子午街(今老街)又形成一个农贸市场(单日集),名为子午集,但永宁集与子午集被沙颍河阻隔,两岸商旅不通,物资交流不便,为此冲子午街北口开辟一渡口,有一姓周的船民摆渡,群众叫周家埠口或周家渡口,后来演变为周家口。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治河至朱仙镇,后通周家口小黄河,加深了小黄河向商水、项城东南流的水位,为周家口的漕运提供了方便。小黄河也为南北数百里物资交流作出了贡献。经历一段岁月,由于水路自然淤塞,水位变浅,尤其是向南流的小黄河水位更浅,从北过来的小黄河顺沙颍河自然向东流去,向南的小黄河渐渐不能通航,变成了季节性河流。每逢雨季,河内积水,鱼、鳖、虾、蟹赖以生存,繁衍生息。当时商水县黄寨附近坊村(现已更名)有个王进士,他家在这条河边有一陵园,每逢干旱季节,河内干枯,有些老人和儿童经常在那里扒鳖蛋,曾有这样一个民谣:“吃过饭,没事干,王家坟园扒鳖蛋,一天扒一斗,十天扒一石”。久而久之,传到王进士耳边,他非常气愤,但又无可奈何,只有设法把河填起来。由于他与严嵩是同乡(民间传说严嵩是项城县人,当时练集曾归项城管辖),关系甚为密切,经严嵩上奏嘉靖皇帝(1522年~1566年),后降旨批准,下拨银、粮,由王进士出面,通过当地一些士绅,组织民工先从现在周家口南寨的北新街堤口填起,断断续续地一直填到坊。至此,周家口的“十”字形河道变成了“丁”字形河道。很多人认为填河的原因,远非王进士的坟园私事,更主要的是因雨季河水泛滥成灾,淹没良田,这是王进士为附近群众办的一件好事。后来,周家口就在填平的故河道上与子午街并行开辟了一条南北向街道,群众叫“新街”,把子午街相对称之为“老街”。以后,子午街名也逐渐消失了。
经查阅有关资料,这条河原来从小黄河穿过沙颍河,由现在的磨盘山、新街开始,经过小南街、人民商场、荷花市场,过交通路,再经韩营、单庄、杨脑、许寨、李老、练集、黄寨,流向项城市南顿、丁集、王明口,后经师寨,又流入颍河,如今还留有明显的河道迹象。其一,由于当时人力、财力有限,个别地方未填,经过三的演变,大部分成为可耕地,有的开街、建房,个别地方留下了坑塘,如周口人民商场西侧的炮铺坑(现已填平建楼)和1992年修建荷花市场而填平的南藕坑。从南郊单庄至杨脑、许寨的田地里均有明显的河身迹象。经杨脑4里长街中穿街而过的河身宽30多米,水深5米上下,是遗留下来明显的证据。在许寨、李老也分别留下200多米长的河身;其二,此河流出周口市区,经杨脑、练集、黄寨流向东南,虽历经数,但沿河至今还留下一些与河有关的地名,如练集附近的姚滩、河沿,黄寨南边的焦炉埠口、杨举埠口等等。据杨脑80余岁的李希成老人介绍,这条小黄河过去当地人叫“赵匡胤运粮河”,曾担负着南北数百里的物资交流任务,过往船舶频繁,纤绳把村南头一座关帝庙墙角竟磨出几条深沟,至今群众说话还有“河东河西”的习惯。多少年来,该村群众建房从不买砂子,而是在河中挖,且河中砂粒较大,还不时挖出古时沉入河中的船板、船桨等。
另外,据周口市南郊乡人民和周口市地名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1991年10月在杨脑村西侧桥头树立的杨脑碑志记载:“明初,杨姓迁此定居,因村址在贾鲁河流经的河湾中,名杨家湾。新中国成立前曾在河道中挖出一石碑,上刻:‘杨家湾古之名镇也’,后改为杨脑……”(王羡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