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投放是指将所有的垃圾进行混装投放的处理方法。由于其管理方法比较简单,且费用相对较低,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应用的比较广泛,我国大部分地区也还在使用。但混合投放将所有的废弃物集中,这个过程会将其中一部分有回收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污染,破坏其回收利用价值。例如,废弃物中的使用后仍然干燥的物品,如纸张、塑料、金属瓶罐等,会由于收集过程的不利环境变得潮湿腐蚀,或是被其他有害液体污染,造成回收成本增加,失去回收价值,甚至增加垃圾处理成本。且可回收垃圾的减少意味着需要处理的垃圾体积量的增多,会对垃圾终处理造成很大负担,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
垃圾房接收在本文内是指垃圾房内没有摆放任何容器,直接将垃圾投放于房内的一种接收方式。由于这种方式会污染地面, 而且在装车作业时会增加劳动作业强度,因此近几年来它逐渐被垃圾桶所取代。在一些地区,环卫部门通过对垃圾房的改造,如增加地面冲洗设备、投放口自动感应开闭等设备,进一步改善了垃圾房的环境影响。
气力管道收集利用气体力学原理,通过埋设的管道收集垃圾。由于管道深置于地下,垃圾收集过程中的气味和污水都被密封在管道内,既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影响景观,收集全程空间化,方便投放,有利环境。但是气力管道收集设备的建设投资成本很高,运行费用也较其它收集方式高,因此使用较少。
模式一为混合投放 + 垃圾桶接受 + 固(站)收集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许多城市或乡镇被采用,由于垃圾被混合投放,导致后续的综合利用较困难。固(站)收集较大地方便了其周边地区居民或单位的垃圾投放。我国各地较多利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型号垃圾桶,但这种垃圾桶只能与流动收集垃圾车配合,不便于运输至固定收集点(站)内进行卸料,现主要是通过人力小车或电动小车解决垃圾源与收集站之间的运输问题。这种小车不与垃圾桶配套,由环卫工人将垃圾桶内垃圾卸入小车,再运输到固定收集站内。因此存在着系统中部分设备不匹配的问题。
混合投放 + 垃圾桶接收 + 流动收集车收集模式。这种收集模式的作业过程方便、快捷,而且各种设备匹配较好,也是国内主要使用的收集模式。但也存在诸如对收集点的交通要求,和作业过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一般的收集车都要求收集点靠近道路,方便收集,但城内一些较老的街区道路狭窄,不方便大型收集车进出作业;而且收集车载作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扬尘、垃圾飞扬、压缩噪音和车辆运作噪音等问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生活垃圾中很多是具有回收再利用价值的,可进行资源化利用,成为二次资源进入新的产品生产循环,从而减少需要填埋处理的垃圾量,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垃圾分类投放是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虽然混合收集在我国将会存在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会逐步被分类投放取代。分类投放可提高垃圾处理的有效性,垃圾在源头按种类被分得越细,其后续处理工序越简单,回收的效益、效果也越好,所以分类投放的趋势是在源头逐渐进行细分收集。随着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对环卫工作进行细化,分类投放垃圾也将不断完善, 成为将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根据国家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导则》要求: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封闭式垃圾桶或可移动式垃圾容器;在居民区应设固定的桶装废弃物存放点;在城市街道两侧应设流动性的桶装废弃物投放点。
垃圾分类亭的作用也十分显著。它按照国家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确保各类垃圾得到妥善处理。此外,许多垃圾分类亭还充当着环保宣传教育的角色,通过张贴环保标语、宣传海报等方式,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一些的垃圾分类亭还配备了监控设备,可以对不按规定投放垃圾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垃圾分类制度的严格执行。这一举措无疑增强了垃圾分类的监管力度,推动了环保行动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