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镍化的大趋势,不少企业都在加紧布局。近期,亿纬锂能拟与贝特瑞、SKI设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合资公司,将建设年产5万吨高镍材料项目。韩国正极材料公司与格林美签订大单,三年内计划采购17.6万吨高镍前驱体。据悉,容百科技计划2025年将高镍材料产能提升至30万吨,到2030年提升至100万吨。
据华安证券报告数据显示,容百高镍产量占比70%左右,处于高镍三元地位,巴莫、贝特瑞与邦普则处于行业第二梯队,当升科技、长远锂科、杉杉股份、振华新材等企业距离TOP4都有一定的差距,处于行业第三梯队。
行业区域竞争情况
行业已经形成了以京津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三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产业基地。
从前瞻统计的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 28 家代表性上市企业的区域分布来看,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中南、东南部地区,其中以广东省和浙江省的上市企业数量居首,二者占比之和接近 50%
规模制造与质量控制常常是一对结伴出现,背靠背,相互影响与牵制的命题。如何在制造量级增长过程中牢牢守住品质与合格率的红线,是相关企业的迫切需求,也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新能源电池的下一站,必然是质量管理
众所周知,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各项性能指标,目前已经市场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等产品。
当正极材料中存在铁、铜、铬、镍、锌、银等金属杂质时,电池化成阶段的电压达到这些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电位后,这些金属就会先在正极氧化再到负极还原,当负极处的金属单质累积到一定程度,其沉积金属坚硬的棱角就会刺穿隔膜,造成电池自放电。自放电对锂离子电池会造成致命的影响,因而从源头上防止金属异物的引入就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