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是我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旧时还是现在,手扎灯笼不但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还给予人们更多祈福的灵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期盼。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室外活动:在野外露营、户外野餐、夜间郊游等活动中,灯笼可以提供照明,使人们能够在夜晚中看清周围环境。
每当逢年过节或喜庆场合,人们便会挂起各式各样的灯笼,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 除了作为照明和装饰用途外,灯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为“灯”与“丁”谐音,意味着人丁兴旺;而圆形的灯笼则寓意着团圆和美满。节的花灯会,还是中秋节的赏月灯会,都离不开灯笼的点缀和烘托。
每逢佳节或喜庆场合,人们依然会挂起各式各样的灯笼,以此来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总之 ,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特的光影效果、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