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斗彩瓷器从景德镇龙珠阁御厂地层出土的遗存器物考察来看,成窑斗彩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晚期成就高。而从遗址断层出土堆积物可知,其高质精美之器,即被历朝所称赞的成窑佳器,主要是指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之间烧制的斗彩和青花瓷。这一时期的成窑斗彩,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成化斗彩瓷明显的工艺特征是继承和发扬了宣德时期五彩瓷的工艺,只是成化斗彩在宣德五彩的基础上更加善于运用青花的配比和釉下青花的勾勒,再施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彩料,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艳丽而名重于世。由于斗彩瓷历来是古代宫廷珍玩,十分名贵,所以历来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尤其明代成化斗彩。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时,一双成化斗彩酒杯已价值百金,特别是斗彩鸡缸杯,清朱琰《陶说》载;“成窑以五彩为,酒杯以鸡缸为,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价值十贯”。在明代当时已贵重,可见成化斗彩历来被世人所追捧。
辨胎釉
成化斗彩用麻仓瓷土矿制作出的瓷胎大的特点就是质感柔糯、白净、细腻,在强光照射下呈肉红色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有的近似于脱胎。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麻仓土在此时消耗殆尽,后续珐琅彩也无法使用,成为成化斗彩的鲜明特征。
对比仿品胎体厚薄不一,胎壁不平,胎质灰白,缺少对应原料,现代主要以高岭土为主。色彩不够艳丽,如红、黄、绿、紫等。成化斗彩色调特色不一,现代工艺显色无法跟成化水平相比,无法形成成化的具体风格。仿品上釉轻薄,没有脂感,胎土虽厚重,但透亮性不如成化明显。
看彩既叫彩瓷,看彩当是一个重要看点。于此,行家都有介评,红彩有无光的鲜红和有光的油红。几乎都不透明。绿彩有偏青的深绿和偏黄的草绿,还有淡雅的浅绿。都透明,但程度不同。黄彩主要有透明的杏黄和蜜腊黄,还有不透明的姜黄。高倍放大镜观察,透明的黄彩中悬浮着黑色小颗粒。
1994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一场关于中国文物的拍卖会上,一件明朝瓷器被拍出了2917万港元的价格。可能大家对这个数字不敏感,要知道当时这件瓷器创造了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史上的高成交记录。
无偶,2014年4月,同样一件瓷器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被拍出了2.8124亿港元成交价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猜到瓷器的名字,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成化时期的斗彩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
对“斗彩”一词,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遂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态势,故称“斗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认为“斗彩”应为“豆彩”,因为绿色如豆青。有人认为“斗彩”应为“逗彩”因为釉下与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
成化斗彩鸡缸杯为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烧造时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宫廷,次品则被销毁,因而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在古代瓷器收藏家之中就已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宁存成窑,不苟富贵。”另在《万历野获篇》中则有“成窑酒杯,没对至博银百金。”成化官窑瓷器受人追捧程度可见一斑。
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大多数的青花瓷器釉面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另有一种洁白釉,又称“乳白”或者“甜白”,不仅肥厚滋润,而且光洁无暇,如脂似玉。因为釉质肥厚,器物口沿下常见垂流形成的一圈堆积釉。成化瓷器,采用印、刮、刻、堆及绘画多种工艺装饰。器青花的纹饰线条牵细,多用双瑔勾勒填色法,所填色彩较淡。常见的图案纹饰:装饰题材有螭龙纹、夔龙纹、应龙纹、飞象纹、飞马纹、缠枝莲纹、莲托八宝纹,惟没有人物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