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金镀层耐蚀性强,导电性好,易于焊接,耐高温,并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如掺有少量其他元素的硬金),有良好的抗变色能力,同时金合金镀层有多种色调,在银上镀金可防止变色。并且镀层的延展性好,易抛光,故常用作装饰性镀层,如镀首饰、钟表零件、艺术品等;也广泛应用于精密仪器仪表、印刷板、集成电路、电子管壳、电接点等要求电参数性能长期稳定的零件电镀。但由于金的价格昂贵,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电镀金始于1838年英国人发明的氰化物镀金,主要用于装饰。20世纪40年代电子工业发展,金价暴涨,大都采用镀薄金。为了进一步节约金,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刷镀金(即选择性镀金),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脉冲镀金和镭射镀金。1950年发现氰化金钾在有机酸存在下的稳定性,进而出现了中性和弱酸性镀金液;20世纪60年代后期无氰镀金也得到了应用,尤其是以亚硫酸盐镀金应用广。
电镀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金镀层具有金黄色外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变色性、导电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同时可焊性好、接触电阻低、可热压键合性能优良,使得电镀金镀层既可以作为装饰性镀层,又可作为功能性、防护性镀层,。因此,电镀金被广泛应用于首饰、钟表、工艺品以及电子、仪器、仪表、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国内外使用的大部分电镀金工艺均含有氰化物,传统的氰化物镀金溶液稳定可靠、电流、有良好的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镀层结晶细致有光泽、结合力好。但氰化物对环境和人体危害,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镀液向无氰、环保的方向发展,无氰镀金工艺取代含氰工艺是大势所趋。 常用的镀金溶液可分为碱性氰化物、酸性微氰、中性微氰和非氰化物4类。镀金液多为专利配方,添加剂由公司供应。
无氰电镀金– 钴合金1979 年桑德斯托姆(Sandstorm)和沃斯顿(Waston)测定了电镀金–钴合金的阴极极化曲线,并讨论了溶液中金离子和钴离子浓度、镀液 pH、电流密度、搅拌等因素对阴极效率和镀层中钴含量的影响。金和钴的共沉积能够明显提高金镀层的硬度,电镀镀层的显微硬度大约为 70 HV,而采用金–钴电镀液得到的金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可达到 130 HV。金–钴合金镀层主要用于集成电路电接点、印刷电路板等耐磨件。已投产的或在研制中的无氰电镀金–钴合金镀液有以下一些类型:卤化物镀液、硫代硫酸盐镀液、硫代苹果酸盐镀液、亚硫酸盐镀液、焦磷酸盐镀液等 。
工艺条件的影响
(1) pH值。pH值影响镀液中配合物的形成,影响外观和 硬度。应按碱性、中性及酸性镀液的要求,严格控制pH值。pH 值过高或过低,得到的镀层外观都不理想,硬度也会下降。
(2) 温度。温度影响电流密度范围和镀层外观,对镀液导 电性影响不大。升高温度可提高阴极电流密度范围。但温度过 高,会使镀层粗糙、发红甚至发暗发黑。温度过低,使阴极电流 密度范围缩小,镀层易发脆。
(3) 阴极电流密度。一般采用较低的阴极电流密度。当电 流过高时,阴量析氢,电流效率低。
溶液的配制
(1) 氯化金的制备。
将(纯度99.98%) 切碎,洗净烘干,在通风良好、水 浴加热的条件下,用王水溶解金(1g需浓硝酸2.7mL和浓 盐酸8mL)。然后不断搅拌,加热浓缩(不得超过100℃,以免 生成不溶于水的一价金化合物) 以除去二氧化氮,直至得到红 色的浓稠物(三氯化金),冷却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