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藏家而言,眼睛往往就是好用的
检查仪器
。当你熟悉了古币的神韵后,就能通过文字、大孝形式、有无时代特征等方面判断出古币的真伪。
耳。聆听古币扔在地上的声音,太闷或者太响其实都不好,现在玩钱的人喜欢清脆闷响适中的声音,这样的古币是真品的几率很大。
鼻。古锈是长时间在地底封闭空间中自然形成的,味道虽然浓郁,但是并不刺激。新锈是用化学方式催成的,因此味道相对刺鼻一些。
舌。味觉也是判断钱币材质的一种方式,金币略带甜味,银币略带咸味,而铜币则是苦味的。这种方式不适宜初学钱币的玩家尝试。
手。古币入手时的手感也是判断真伪的快途径,传世古币一般都沉甸甸的,而且温润如玉,经过古人把玩后,特别有质感。
心。排除一些表面的争议后,就可以用心综合考察这枚古币的真伪了。
前人鉴定钱币主要使用
文、质、声、色、神、味
六字来分析,其中文是指钱币文字及图案气息、风格,质是指钱币形制、工艺、币材成分,声是指钱币声音,色是指钱币锈色、包浆,神指钱币的神韵,味是指钱币的气味。
文字及图案气息、风格,是指看钱币的文字、图案是否是流畅、舒服,文字及图案或雅或拙,是否与时代特征相符合。从文字(图案)风格可以说是钱币鉴定的一个难点,因为每个人的欣赏的观点不同,对一枚有争议钱币可能得出结论相差甚远,但在大的方面,基本可以达成共识,如先秦及战国、秦时时代的铸币的文字是工匠用刀刻在模上铸成,因字体没有一定的型式,所以版别也特别多,基本没有相同的,文字虽然是匠人信手来,但毫无匠气,舒展流畅,自然生动,自有一番趣味,其中也有印范制币者,字体多雄浑有力,粗壮大气。
唐开元通宝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为欧阳询所书,字含八分及隶体结体精严,凝重端庄,这种风格一直贯穿整个唐代。五代十国时,汉元、永平、通正、天汉、光天、乾德、咸康、开元(王审知铸)永隆等或为开元改范所铸或粗犷、拙朴,其它如周元等多继承了唐代的书风(因五代十国钱币十分复杂,多数是非一般收藏者所能见到者,研究有限,见的也不多,不能详谈,望见谅)。到了宋代以,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铸一次年号钱,钱文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或雅或俗、或拙或巧,笔法严谨,结体精良。个人认为从整体水平来说,是我国钱文书法发展的顶峰。民国太货六铢”大型花钱宋以后,钱文书法整体水平开始下降,到金代出现了一次复兴,以泰和阜昌为代表。元代的至正钱中有部分钱文楷书雍容大度,但整体水平不高,呈下降趋势,明清钱文除咸丰钱外,鲜有佳作。咸丰钱是我国古代铸币中钱文书法后一次复兴,各局的钱文异彩分呈,或如大家闺秀或如小家碧玉,仔细品来,回味悠长。
用红色瓷漆与绿色瓷漆调涂伪钱上面,便成红绿锈。其弱点与前述相同。(注:现在造红锈多采用种方法或用树脂、油漆等涂在钱上,多做成半传世古)
总之,红色不能立,一定要配合绿色或蓝色或传世古。
出土古钱颜色还有红、绿、蓝三色的,作伪者的方法不外上述用胶水、松香、瓷漆三种来配合,但造此种三色伪钱的甚少。(注:从目前笔者所见到的伪钱来看,造红、绿、蓝三色伪钱的不多)
古钱有的是历代流传下来,并没有埋入土的,所以多数圆钱没有红绿锈,仅在钱的表面有一种黑褐色,这种颜色称为传世古。也有的虽然埋入土中过,但出土后经日久摩擦,红绿锈大半脱落,仅在少数处尚残留一些绿色或红色,(注:也有留有蓝色。锈留下的多少与盘玩的时间与坑式,如果玩的时间短,锈也会留下的比较多)其余部分都已变成黑褐色的铜质,这种称为半传世古。伪造这种颜色的方法,通常有下述两种:
将伪钱用火煅烧,取出后使冷,钱的表面上便发生黑色,再放衣带裹之,经过一年半载,色泽光润,便与真钱相似。此种偶带有红色锈的。
战国唐代、南唐钱币一组
辨味也是鉴定古钱币的重要方法,长期埋于土中的古币,仔细闻的话,会有一股泥土的香味。而用油漆等化工原料做伪锈的钱币会有一股怪味。如用水煮后再嗅,则这些特殊气味更明显。用硫酸、醋酸等浸泡后长出的伪锈,除疏松粗、易脱落外,常留有酸性液体的气味。各位泉友在购币可以仔细闻一闻。
后和刚入门的藏友谈两句个人在刚入门的心得,多看,多想,少买。多看是指买一些开门的钱币,平时多玩,不可一购了事,束之高阁。
多想是指两个方面,一指在平时,在看钱时仔细比较,多思考,找出真钱的共性,玩味钱币的锈色美,书法美;二是在购币不要考虑吃仙丹,捡便宜,应考虑此币的真伪,从钱币的形制、文字、锈色、价格等多方面综合判断,如果发现有疑问,宁可放弃,不可心存侥幸。少买是指尽量少买价值比较高的中币,免避上当(如果是信的过的朋友出让除外)。笔者曾戏称其为“六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