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北京匡时“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王世襄旧藏20件香炉以9844.8万元成交,所创造的市场效应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这批香炉与七年前出现在中国嘉德时相比,拔得头筹的还是那件大名鼎鼎的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但之后的价格排序却发生了变化,一…
2010年北京“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王世襄旧藏20件香炉以 9844.8万元成交,所创造的市场效应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这批香炉与七年前出现在中国嘉德时相比,拔得头筹的还是那件大名鼎鼎的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但之后的价格排序却发生了变化,一件清康熙马槽炉杀出重围,以1456万元拍出,成为全场第二。
清康熙马槽炉
2003年中国,这件马槽炉以89.1万元成交,在21件宣德炉成交记录中位列第四,价格只有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的一半。7年溢价近17倍的这匹“黑马”,正是刘锡荣调教出来的。
刘锡荣回忆说:“2010年4月,邀请我为这批即将上拍的铜炉做详细的鉴赏、考证与评价,并将我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出版铜炉专著《俪松居遗珍——王世襄旧藏宣炉清赏》。书中以王世襄的生平,及王世襄所藏铜炉为主体,对王世襄和中国现代史进行比对,对王世襄家族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全面论证,对王世襄的收藏理念和收藏标准做了深入研究总结。”
刘锡荣对马槽炉的出身进行了相关考证,并提到拍卖学术化的重要性,即同样一件东西,一旦有深入的学术发现,价值也便陡然不同了。
此物的玄机就在底款“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这12个字中。施氏自明代起一直为服务,是有名的铜作。据故宫博物院宣铜器李米佳撰文,明永乐年间一件铜质大罐上就写有“大明永乐施制”款。说明永乐年间北京就有施家一号。施家,一说是居于北京的西南方;一说是宋代时由河南迁入北京,在河南开封加工制作,运到北京作买卖。总之永宣时期,施家一直为服务,目前青海省瞿昙寺还存有宣德皇帝曾赏赐的施氏之作。可见从明初到清初,真正做宣德炉的施氏家族手艺延续了300余年。
“宣德炉的文化之所以没有被挖掘,是因为大家研究太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实用器和赏器。实际上古人对古代艺术品的鉴赏是一种修养和学识,是文人的事。书画之所以卖得那么好,是因为它的文化价值获得了充分的挖掘,同样,宣德炉的研究空间也很大。”刘锡荣总结道。
宣德炉实际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当时中国工业文明的高载体。在此之前有青铜器,又有宋代瓷器,宣德炉是这两座高峰的文脉延续,西方人甚至称宣德炉为“中国之文艺复兴”。
一件宣德炉真正的妙处,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曼妙形体、莹润皮色、清亮音质等外皮之下所蕴含着的精彩信息——有关历史、人文、工业、审美、学术、生活种种。那是在其所诞生的时代所发送出来的,我们应当确保接收到这条信息,并继续传递下去。
宣德炉是有灵性的,古人在文化生活中逐渐赋予其生命力的光辉,在代代藏家识之、爱之、护之、敬之、藏之的同时,更有责任传之。如果收藏仅仅是为了投资和玩玩旧物,那么器物真正的生命力就会被泯灭。
艺术品经纪人 :陈先生
手机属地:
:3330351358
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66号香港明德国际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