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史,从夏商起就有了版筑夯土的城墙,但是夯土容易遭受雨水的冲刷,唐代以后,逐渐出现砖包夯土墙,明代开始,各地开始普及和采用为当今我们所熟知的砖砌城墙技术. 前期古代城门的门洞在结构上多采用木过梁,从宋代开始砖拱门洞开始普及,城门上还会筑有城楼.出于加强防御的目的,有些城门有两道,从而形成了瓮城.同样的目的还有在城楼上建造的箭楼.又有种墩台叫做敌台或马面,目的是有益于城市的防御者从侧面射击那些攻城者.作为防御性建筑,城墙还演化出供战士值班休息的窝铺,供指挥用的敌楼,供抵御矢炮用的城垛或称作垛口等。
古城墙
已经从防御功能转变为景观功能的城墙理应具有可供通行的功能.步行的文化意义在于城市景观要素是一个集合体,是一个整体价值的创造,能够让人们从行走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形成不同人的不同价值空间.惠民老城的古城的所在地块人流繁忙,利用好这一点将能很好的从步行空问使用功能和文化价值两方面达到城墙景观要素原本的硬质景观价值.
护城河
即围绕在城下的濠沟。远古人类为了防御外敌侵扰,在聚落四周掘堑挖濠,随之形成的带状高地,使人们受到修筑墙垣的启示。城濠的产生则可视为初夯筑城垣时,就地取土的结果。濠内积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难以逾越的一道防线,“惟城围民,惟池围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护城河”称。吊桥是横跨在护城濠上的木板桥,桥面向外的一端结有绳索,通过滑轮、绞盘可随时将桥面吊起,以断来路。
城楼
指城墙上的门楼,是“城”的标志,其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平遥的城楼,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间重修。南、北二门的城楼为三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东西四门的城楼为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在古代或近代的战争中,砖木结构的城楼是瞭望所,是守城将领的指挥部,又是极其重要的射击据点。到了现代的守卫战中,其功能不足以为然了。
一座古城、一个古镇不是静止的景观,而是“活”着的历史,但由商业开发引起的过度人类活动,已成为威胁古城古建安全的祸首。事实上古城的开发,有它需要把握的“度”,要坚持当地文化的主体地位,防止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商业文化成为地方文化发生变异的催化剂,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过快发生变异或消失。
历史文化城镇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承载着历史的文化积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保护好,这也是我们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为关键的一环。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保护为前提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才能保存历史城镇的活力,继承并发挥起在历史中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