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又称银币、 洋钱, 清代为“龙洋”、“大洋”, 民国“大头”居多, 为袁世凯、孙中山大头像。孙像开国纪念币又称“小头”,背帆船又称“船洋”。“民国开国纪念币有些省开始制造宣统元宝银元,宣统二年(1910)清颁布《币制则例》,将铸币权统一于中央,规定国币以圆(元)为单位,辅币有银、镍、铜币,规定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为“大清银币”,由湖北、南京两个造币厂铸造,预定于十月发行。造币总厂还根据《币制则例》规定,于宣统二年试制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试制大清银币,主币的蟠龙图案版别很多,计有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及签字版等版别。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清迅速覆亡,所铸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仅以军饷形式少量流入市面。故终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铸的银元,而无成色、重量都符合标准的全国统一铸造的银币。
这期间,除10元券和5角券外,其他面额的票券设计方案均被批准并已陆续投入生产。10元券因正背面图案及水印内容没有确定,其方案经反复修改,直至1965年6月18日才被中央批准,故年号也改成了“1965”年;5角券因1959年周审批设计稿时提出“角券中是否用一个轻工业”的意见,也一直没有定稿,至1972年7月24日才上报设计稿样,7月26日批准。因此票面年份也改成了“1972年”。第三套人民币上的汉字行名仍沿用马文蔚的书体,但汉字面值改成了印刷宋体字。
袁大头在收藏界被称为银元之宝,它是中国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广、影响大的银元品种,也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由于它是实物,介于人们对贵金属的认可,以及对历史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收藏的人不在少数。“袁大头”的变现能力比较强,这也是藏家看好的因素之一,“钱”景一片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