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观古文物有限公司面向西安地区用户推荐收古玩古董,瓷器玉器杂项,银元古钱币,陨石奇石。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到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以上所列为流通钱币史,钱币界还有众多非流通性货币,如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纪念币之类此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钱币俗称“花钱”,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珍贵史料。
历史
早期
卡洛斯三世双柱
卡洛斯三世双柱
在中国沿海地区流通的是西班牙银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称柱洋、本洋、佛头。系1535-1821年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铸造的银币。16世纪末,本洋开始流入中国,但到鸦片战争前,仅作为士大夫的一种玩物或收藏品,并没有成为真正的货币。鸦片战争后流通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广东、福建等地。
墨西哥于1821年立后,1824年开始铸造墨西哥银元(Mexican Dollar),因币面花纹有鹰鸟,俗称鹰洋,误称为英洋,华北各地又称之为正英。据1856年伦敦造币厂对中国流通的银币的一次化验,证明墨西哥银元含纯银371.57英厘(grain),值英币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罗拉银元含纯银370.9英厘,值英币50.12便士。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银元取代西班牙银元成为在华主要流通银币。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几乎以墨币为主币。有人估计到清末民初,流入中国市场的鹰洋在4亿多枚,当时上海金融市场开设鹰洋行市。1905年后,墨西哥采用金本位制,停铸鹰洋,鹰洋流入中国渐少,1919年后上海金融市场逐停开鹰洋行市。
晚清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还有:英国贸易银元,因币面铸有一个持杖的不列颠女神站像,俗称人洋或站洋、站人(是英国在印度境内和在香港专为在中国境内流通而铸造的一种银元,背面铸有中国图案花纹及中文“壹圆”两字。该币由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的英国银行发行,总共发行约1.5亿枚,流行于两广、闽浙、沪宁一带);日本银币,因币面有龙纹,俗称龙洋或龙番;其他尚有美国的贸易银元、法国的安南银元等。
乾隆时
“乾隆宝藏”“嘉庆宝藏”“道光宝藏”
“乾隆宝藏”“嘉庆宝藏”“道光宝藏”
曾开铸镌有班禅头像的纪念性银币,道光元年(1821)鼓铸了赏赐用的银币,但用机器自铸新式银元则始于光绪八年(1882)吉林机器局铸造的厂平(吉林通用银两)一两币,因铸造数量甚少,后世,时市面流通的银币主要是洋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十三年(1887年)奏准由广东造币厂试铸,正面铸有“光绪元宝”4字,上圈有“广东省造”4字,下圈有“库平七钱二分”6字,背面镌有龙形及一串英文,越二三年铸成,在市面流通,是为龙洋的起源。以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统称为龙洋。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在武昌设立银元局铸造一两银元。以后各省仿效,相继奏准铸造,但因质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标准,不受民间欢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计值,只能按重量计值。[1]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吉林省造“光绪元宝”
吉林省造“光绪元宝”
吉林机器局开始铸行“吉林省造光绪元宝”银元。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起,吉林银元的币文增加了甲子纪年,相继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图案有万年青、太极图等多种版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出现两种新版别,一种是中央满文“大清”,另一种正面中央有阿拉伯数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1]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大清户部铸造银币
大清户部铸造银币
户部在天津筹建制造银钱总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改名为“造币总厂”。同年七月,清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下令划一银元,但未贯彻。在制造银元的同时,许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币的主张,进入20世纪,兴起了关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讨论,有人主张中国实行金本位制,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这种币制以黄金定价格标准,但国内实际流通的是银元,银元按流通,是黄金的价值符号。在金本位制尚无实行条件时,当时普遍主张先实行银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产生了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有人主张银元重一两,有人主张重七钱二分,即以元为单位。
在此期间,天津造币总厂制有币面标为光绪二十九年的户部光绪元宝试样币一套,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共五等币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此时极力主张银元重一两,在湖北开制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重库平一两,背面为双龙戏珠图,此币有少量进入市场流通。
由于“两元之争”一直没有结果,天津造币总厂于光绪三十二年试制了一套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共四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试制了一套丁未大清银币,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户部所制的这几套银元,制作都极精美,有标准币之称,但都未正式发行。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天津造币总厂制造光绪元宝银元一套,币面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币值,回复到了币面看似计重,实际当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这是光绪年间清朝中央制造发行的仅有的一套银元。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有些省开始制造宣统元宝银元,宣统二年(1910)清颁布《币制则例》,将铸币权统一于中央,规定国币以圆(元)为单位,辅币有银、镍、铜币,规定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为“大清银币”,由湖北、南京两个造币厂铸造,预定于十月发行。造币总厂还根据《币制则例》规定,于宣统二年试制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试制大清银币,主币的蟠龙图案版别很多,计有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及签字版等版别。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清迅速覆亡,所铸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仅以军饷形式少量流入市面。故终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铸的银元,而无成色、重量都符合标准的全国统一铸造的银币。[1]
辛亥革命后
以孙中山为临时大的民国临时在南京成立,于3月间公布了《币制纲要》,确定银元为货币单位,规定每单位银币的总重量为26格兰姆,约合库平六钱九分七厘,成色为90%。当年铸成了有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币。由于所铸数量很少,市面很难见到。先后铸造了“民国开国纪念币”等系列硬币,其中也有银元。[2]
袁大头
各式银元
各式银元(2)
1914年,袁世凯在北京以大的名义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圆”为一个价格单位,每枚银元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这年12月,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1915年后,各省仿铸,到1923年止,共铸发7500万枚。
1927年南京国民成立后
仍沿用银元作为价格单位。1928年国民草拟了《国币条例草案》15条,确定“本位币:银币一圆”,“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零八毫为价格单位,定名曰圆”。“一圆银币总重量为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1929年4月10日,又颁布了《中央造币厂组织章程》,在上海筹设中央造币厂,鼓铸银元。1933年3月8日,国民财政部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定每枚银元总重量为26.6971克,含银89%,纯银重23.493448克。当月以“中山开国纪念币”旧模铸造银币发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图案,又称为“船洋”。
发展
十八罗汉的名称:
宾头卢尊者,出身婆罗门,原是拘舍弥城优填王的大臣,好在别人面前卖弄本事,白发长眉。
第二迦诺迦伐蹉尊者,他是知道一切善恶法的声闻弟子。
第三 迦诺跋厘惰尊 者。
第四苏频陀尊者。
第五诺巨罗尊者。
第六跋陀罗尊者,是佛的侍者,主管洗浴事。
第七 迦理迦尊者。
第八 罗弗多罗尊者。
第九 戌博迦尊者。
第十半托迦尊者,意思是路边生,原来是个私生子。
第十一 罗 罗尊者,是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号称"密行"
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
第十三因揭陀尊者。
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
第十五阿氏多尊者。
第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是半托迦的弟弟,也是私生子,称"小路边生"。
第十七迦叶尊者(降龙罗汉)。
第十八弥勒尊者(伏虎罗汉)。
群仙祝寿。图案为众多仙人各持礼物。民间传说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举行蟠桃盛会,各种神仙前来祝寿。寓其吉祥喜庆之意。
以历史人物故事为纹饰
携琴访友。图案为一老翁前行,身后随抱琴童子,用山水田园作背景。还有深山访友,踏雪访友等。
伯牙抚琴。图案为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俞伯牙,春秋人,精于琴艺。据传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尔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抚琴而歌。琴艺大进。"高山流水"、"水仙操"为其代表作。传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为此钟子期成了伯牙的知音。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以谢知音,咏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踏雪寻梅。图案为风雪中一老翁头戴浩然巾,骑驴过桥,手持梅花。相传唐代诗人孟浩然酷爱梅花,长期隐居鹿门山,在风雪中骑驴踏雪寻梅,倒成为文人雅士的佳话。
以历史人物故事为纹饰的还有三娘教子、高士图、耕织图、文姬归汉、昭君出塞、刘、关、张战吕布、萧何月下追韩信、陶潜爱菊、羲之戏鹅、三顾茅庐、仕女歌舞、庭院戏婴、竹林七仙、百子图、母子图、刀马人物等。
杂宝纹
杂宝纹。即古钱、如意、银锭、方胜、宝珠、犀角、珊瑚、蕉叶、回字纹、几何纹、绵地纹、莲瓣纹、云朵纹、缠枝折枝纹、海水纹、山水田园纹等。同时还有尹斯兰纹、回纶纹、巴斯巴装饰纹等。
以自然风光为纹饰
以自然风光为纹饰的。如高山流水、万壑听松、深山访友、白云人家、寿山福海、群山叠翠、旭日高升、一帆风顺、曲径通幽、春华秋实、江山永固、四季报喜、五谷丰登、富贵长春、吉日高照、九秋同庆等。
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案,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其画风对后世影响。至今书画名家还喜欢创作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案。千来经传不衰,不愧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永世常青。
3历史传承编辑
瓷器
瓷器
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汉族特长。[1]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所选瓷土必白埴细腻,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
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窑变色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当今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湖南醴陵的红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
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陨石编辑
铁陨石-馆藏于中国地质博物馆
传统意义上,陨石被定义为穿过地球大气层后燃烧未尽的星际固体物质。然而随着返回地球的人造固体物体(如空间站、火箭和航天飞机等)的出现、以及在月岩样品和火星表面外来固体物质的发现(如火星表面发现的铁陨石),陨石的定义也相应地进行了扩展。目前陨石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在地球上发现的地外样品,如能在月球或其他天体上发现地球的岩石,也可被称为陨石。此外,由于很多天体缺乏大气,因此陨石的坠落与大气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陨石不一定经历燃烧气化过程。
3 陨石定义的拓展编辑
Rubin和Grossman(2010)[13]针对以上提及的陨石定义中存在的含糊和不完善之处,提出了相对和完整的定义,这里引用他们的定义:“A meteorite is a natural, solid object larger than 10 μm in size, derived from a celestial body, that was transported by natural means from the body on which it formed to a region outside the dominant gravitational influence of that body and that later collided with a natural or artificial body larger than itself (even if it is the same body from which it was launched). Weathering and other secondary processes do not affect an object’s status as a meteorite as long as something recognizable remains of its original minerals or structure. An object loses its status as a meteorite if it is incorporated into a larger rock that becomes a meteorite itself.“译文:“陨石是来源于星际物体的自然固体物质,大小在10微米以上。陨石是通过自然方式从源区天体传送到不受该天体引力影响的区域,并与比它大的天然或人造物体碰撞形成。只要星际固体物质中的原始矿物或结构等遗迹能被识别,风化和其他次生过程并不影响把它们界定为陨石。如果一些星际固体物质被合并到更大的主体岩石中,把它们和主体岩石作为一个整体则可被称为陨石,而合并的这些星际固体物质原则不再单称为陨石。“
镶宝石金如意
帝国洪宪纪元
大清银币壹圆宣统三年
咸丰重宝
永乐通宝
应天元宝
贞佑通宝
民国十八年壹圆
咸丰重宝
民国二十二年铜元
开泰元宝钱币
开国纪念大同元年三月
宪法成立纪年
光绪元宝
永通万国古钱
得壹元宝
顺天元宝背月千
开元通宝
寿昌元宝折十型
大中通宝
光绪元宝
大观通宅折二行书
咸丰重宝
乾佑元宝
乾元重宝
咸丰重宝
咸丰重宝
乾封泉宝
清康元宝
至元通宝
大泉当千
天禄通宝
天禄通宝
乾统元宝
光绪年造
嘉靖通宝
光绪元宝
宣和通宝
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
永安五百
永乐通宝
咸丰重宝
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
犀角如意福禄
铜雕人物摆什
黄杨木雕人物
黄杨木雕罗汉
紫檀寿星
檀香木荷花仙子
黄杨木寿星雕件
十八罗汉竹根雕(18件)一套
大黑天金刚
大威德金刚
竹节雕人物粉彩四条屏
铜鎏金佛三尊
铁鎏金佛像
珐琅鎏金佛像
紫铜鎏金送子观音
铜雕眼光娘娘
黄杨木佛像
黄杨木观音
石雕佛像
铜佛像
沉香木佛像
敬亭天圆地方御墨
富贵平安金丝走线人物挂屏
黄花梨象牙摆件
竹雕笑佛
木雕摆件
竹雕孔明摆件
黄杨木钟馗摆件
紫檀雕钟馗摆件
大清律例书籍四部
象牙雕观音
紫铜鎏金观音像
沉香木佛像
竹雕人物
程君房造墨
缠枝吉祥鸟纹银壶
三足鸟形铜鼎
象牙挠挠
宣统元宝
鼻烟壶
状元书经集注
紫铜象耳双环炉
绵花园墨一套
背光银鎏佛像
老牛角雕松鹤延年
老牛角雕件
金花银扇
螭龙饕餮爵
银辽彩马
犀角狮钮印
红木武神像
竹雕寿星摆件
紫砂蛐蛐斗罐
根雕黑陶()一对
哥伦子亚绿宝石吊坠
双喜福寿蜡一对
朱砂洒金八吉祥墨
铜鎏银三足九龙香炉
荷花笔筒
沉香木镶鎏金木俑
紫铜鎏金观音像
紫铜镀金佛像
琉璃器鼻烟壶一对
刺绣松鹤延年
铜刷金佛像
国宝御墨
荔枝端砚
象牙象棋32颗一套(红木盒)
邓小平诞辰100州年纪念金币
黄花梨镶螺钿木盒
台湾府课银锭
汪节庵监古堂墨
铜佛像
铜镜
铜镜一对
掐丝珐琅洗
紫檀福寿雕框
套人民币三张
海兽葡萄纹铜镜
紫檀骨梅笔筒
竹雕镂空笔筒
黄杨木进宝笑佛摆件
竹雕笔筒
密蜡手镯
咸丰重宝(两件)
百乐齐鸣图化妆盒
龙凤吉祥墨
十八仁女歌舞铜镜
铜镜
铜镜
铜镜
程君房墨
瑞兽葡萄纹铜镜
漆器笔筒
贴花葫芦壶
现代曲壶
紫砂壶
紫砂茶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