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福建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服务至上,陨石奇石

  • 图片0
  • 图片1
  • 图片2
  • 图片3
  • 图片4
  • 图片5
1/6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1渊源与由来编辑
在原始社会末期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钱币的历史编辑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初以贝币作为交换单位)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晰,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3早的纸币编辑
世界上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实物和钞版均已遗失。目前国内现已发现年代早的“金代铜钞版”已为金泉钱币博物馆收藏。

4历史演变编辑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

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

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

下分叙。

先秦货币初探

明字刀
明字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例如货布)。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币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蚁鼻钱
蚁鼻钱
西北方的秦国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 ”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侯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秦汉“半两钱”

秦半两
秦半两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早由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汉“五铢钱”

北周内郭五铢
北周内郭五铢
1、汉武帝“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问世。

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戍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 “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有人辨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 | 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辨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末战乱而已。

第二阶段

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
1、唐高祖“宝文”“年号钱”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 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转折时期

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历史
早期

卡洛斯三世双柱
卡洛斯三世双柱
在中国沿海地区流通的是西班牙银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称柱洋、本洋、佛头。系1535-1821年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铸造的银币。16世纪末,本洋开始流入中国,但到鸦片战争前,仅作为士大夫的一种玩物或收藏品,并没有成为真正的货币。鸦片战争后流通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广东、福建等地。

墨西哥于1821年立后,1824年开始铸造墨西哥银元(Mexican Dollar),因币面花纹有鹰鸟,俗称鹰洋,误称为英洋,华北各地又称之为正英。据1856年伦敦造币厂对中国流通的银币的一次化验,证明墨西哥银元含纯银371.57英厘(grain),值英币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罗拉银元含纯银370.9英厘,值英币50.12便士。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银元取代西班牙银元成为在华主要流通银币。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几乎以墨币为主币。有人估计到清末民初,流入中国市场的鹰洋在4亿多枚,当时上海金融市场开设鹰洋行市。1905年后,墨西哥采用金本位制,停铸鹰洋,鹰洋流入中国渐少,1919年后上海金融市场逐停开鹰洋行市。

晚清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还有:英国贸易银元,因币面铸有一个持杖的不列颠女神站像,俗称人洋或站洋、站人(是英国在印度境内和在香港专为在中国境内流通而铸造的一种银元,背面铸有中国图案花纹及中文“壹圆”两字。该币由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的英国银行发行,总共发行约1.5亿枚,流行于两广、闽浙、沪宁一带);日本银币,因币面有龙纹,俗称龙洋或龙番;其他尚有美国的贸易银元、法国的安南银元等。

乾隆时

“乾隆宝藏”“嘉庆宝藏”“道光宝藏”
“乾隆宝藏”“嘉庆宝藏”“道光宝藏”
曾开铸镌有班禅头像的纪念性银币,道光元年(1821)鼓铸了赏赐用的银币,但用机器自铸新式银元则始于光绪八年(1882)吉林机器局铸造的厂平(吉林通用银两)一两币,因铸造数量甚少,后世,时市面流通的银币主要是洋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十三年(1887年)奏准由广东造币厂试铸,正面铸有“光绪元宝”4字,上圈有“广东省造”4字,下圈有“库平七钱二分”6字,背面镌有龙形及一串英文,越二三年铸成,在市面流通,是为龙洋的起源。以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统称为龙洋。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在武昌设立银元局铸造一两银元。以后各省仿效,相继奏准铸造,但因质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标准,不受民间欢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计值,只能按重量计值。[1]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吉林省造“光绪元宝”
吉林省造“光绪元宝”
吉林机器局开始铸行“吉林省造光绪元宝”银元。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起,吉林银元的币文增加了甲子纪年,相继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图案有万年青、太极图等多种版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出现两种新版别,一种是中央满文“大清”,另一种正面中央有阿拉伯数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1]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大清户部铸造银币
大清户部铸造银币
户部在天津筹建制造银钱总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改名为“造币总厂”。同年七月,清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下令划一银元,但未贯彻。在制造银元的同时,许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币的主张,进入20世纪,兴起了关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讨论,有人主张中国实行金本位制,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这种币制以黄金定价格标准,但国内实际流通的是银元,银元按流通,是黄金的价值符号。在金本位制尚无实行条件时,当时普遍主张先实行银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产生了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有人主张银元重一两,有人主张重七钱二分,即以元为单位。

在此期间,天津造币总厂制有币面标为光绪二十九年的户部光绪元宝试样币一套,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共五等币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此时极力主张银元重一两,在湖北开制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重库平一两,背面为双龙戏珠图,此币有少量进入市场流通。

由于“两元之争”一直没有结果,天津造币总厂于光绪三十二年试制了一套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共四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试制了一套丁未大清银币,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户部所制的这几套银元,制作都极精美,有标准币之称,但都未正式发行。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天津造币总厂制造光绪元宝银元一套,币面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币值,回复到了币面看似计重,实际当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这是光绪年间清朝中央制造发行的仅有的一套银元。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有些省开始制造宣统元宝银元,宣统二年(1910)清颁布《币制则例》,将铸币权统一于中央,规定国币以圆(元)为单位,辅币有银、镍、铜币,规定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为“大清银币”,由湖北、南京两个造币厂铸造,预定于十月发行。造币总厂还根据《币制则例》规定,于宣统二年试制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试制大清银币,主币的蟠龙图案版别很多,计有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及签字版等版别。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清迅速覆亡,所铸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仅以军饷形式少量流入市面。故终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铸的银元,而无成色、重量都符合标准的全国统一铸造的银币。[1]

辛亥革命后

以孙中山为临时大的民国临时在南京成立,于3月间公布了《币制纲要》,确定银元为货币单位,规定每单位银币的总重量为26格兰姆,约合库平六钱九分七厘,成色为90%。当年铸成了有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币。由于所铸数量很少,市面很难见到。先后铸造了“民国开国纪念币”等系列硬币,其中也有银元。[2]

袁大头

各式银元
各式银元(2)
1914年,袁世凯在北京以大的名义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圆”为一个价格单位,每枚银元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这年12月,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1915年后,各省仿铸,到1923年止,共铸发7500万枚。

1927年南京国民成立后



仍沿用银元作为价格单位。1928年国民草拟了《国币条例草案》15条,确定“本位币:银币一圆”,“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零八毫为价格单位,定名曰圆”。“一圆银币总重量为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1929年4月10日,又颁布了《中央造币厂组织章程》,在上海筹设中央造币厂,鼓铸银元。1933年3月8日,国民财政部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定每枚银元总重量为26.6971克,含银89%,纯银重23.493448克。当月以“中山开国纪念币”旧模铸造银币发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图案,又称为“船洋”。

发展

纹饰寓意

瓷器
瓷器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体现在中国历代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内含是丰富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国历代对吉祥图的想往都有典籍可鉴。表现在中国历代瓷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清朝的纹饰,更为丰富多彩,纹必寓意,意必吉祥。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龙凤为纹饰

以龙凤为纹饰的。我们习惯讲民族是龙的传人。事实上,这种讲法是不够完整的。完整科学的讲法应该是,民族是龙凤的传人。龙凤是民族的象征。从河姆渡出土的有关凤鸟的史料证实,凤比龙要早几。自商周以来,龙凤就是天生一对了。龙象征着和尊严,凤象征着才艺和吉祥。所以才有“龙凤呈祥”的古典。

表现在陶瓷器物上的龙凤纹饰是丰富多样的。在远古,龙凤是图腾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原始崇拜的宗教形式。我们的祖先把龙凤视为,呼风唤雨的吉祥神物,寄托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企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于是龙凤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尊严。表现在宋元时期的陶瓷上的龙凤纹饰都有明确的定法。元代初年,就禁止民窑制造五爪缠身龙纹。五爪龙纹属帝王。表现在元青花上的龙纹是:龙身矫健,细颈长身,双眼圆睁,目光熠熠,神采飞扬,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形象。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为狰狞凶猛之状,龙爪为三、四、五、不等。其中五爪爪尖成圆圈状的极多。有云龙、海龙、水龙、团龙、穿花龙、夔龙、飞龙等。其中夔龙始于宣德,海水云龙在宣德时用得多。凤纹,以展翅腾飞为多,有昂首云天,有回首顾盼,有龙凤呈祥,有凤穿牡丹。往往以缠枝花来烘托凤的和神圣。到了晚期,龙纹的形象就逐渐失去昔日的凶捍和威严,变得猪头猪脑,细身侧行,缺乏生机和活力。到了清朝康熙时期所绘的龙纹一般头部较大,身短而粗壮,须发怒张,额上写有"王"字,龙鳞呈"八"字形,官器为五爪龙,呈现一种凶猛膘悍。到了乾隆时画龙常为巨角低额,画凤颈部多毛。到了清末,所绘的龙头较短小,龙身瘦弱疲软,呈现一种萎靡懦弱之状。与此相反,凤纹却画得肥壮有力,威严盛人。以龙凤纹饰图案的寓意为:

瓷器
瓷器
龙凤呈祥。图案为一龙一凤。古人认为,龙为百兽,凤为百鸟。龙凤出现,天下就会祥和太平,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千来,龙凤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之物,是民族吉祥的象征。

龙飞凤舞。图案为龙凤腾跃飞翔之态势。形容气势奔放雄壮豪迈。也用以形容书法笔势活泼有力。也比喻仕途得意,飞黄腾达。

二龙戏珠。图案为两条腾云驾雾的云龙追逐一颗火珠。传说龙珠亦称夜明珠,可避水火。故有二龙戏珠或群龙戏珠的图案。表示吉祥安泰之意。

望子成龙。图案为一大龙俯视着一小龙。寓意为"教子成龙"和"望子成龙"。

鱼跃龙门。图案为天上一龙,水中一鲤鱼作腾跃之势。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龙。主要表示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之意。还有九龙拱鼎、百龙闹海、神龙游天、九龙庆寿、百凤朝阳、凤穿牡丹、百鸟朝凤等。

以植物为纹饰

以植物为纹饰的。大多以松、竹、梅、兰、牡丹、莲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为纹饰图案。

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松、竹、梅、兰。松,经冬不凋;竹,清高有节,宁折不屈,虚怀大度;梅,不惧风雪严寒,故称"岁寒三友"、"岁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气节。

万事顺心。图案为几个柿子和寿桃。柿子寓为"诸事"或"万事",桃其形状似心。寓意做什么事情都顺心如意。

四君子。图案为梅、竹、菊、兰草四种花卉,俗称为"四君子"。

五世同堂。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这种图案以谐音寓意,表示长命百岁,五世同堂,幸福美满的家庭。

玉堂富贵。图案为玉兰花,海棠花和牡丹花。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贵)寓意"玉堂富贵"。

瓷器
瓷器
榴开百子。图案为笑开嘴的石榴和葡萄。古代人希望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征着子女众多,香火兴旺。也有"莲生贵子"等。

为官清廉。图案为鸡冠花、莲花纹。鸡冠花(为官),莲花(清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为官清廉。

以植物寓意的还有竹梅双喜,牡丹天香,翠竹有节,丹桂飘香,仙桃庆寿,万花献瑞等。

以动物为纹饰

以动物为纹饰的。如羊、马、喜鹊、孔雀、鹤、鸳鸯、麒麟、怪兽、鱼类、大象、蝙蝠、鹭、鹌鹑等。

一路平安。图案为鹭、鹌鹑。以鹭鸟寓"路",鹌鹑寓"平安",祝愿旅途平安之意。

年年有余。图案为两条鲢鱼。鲢与年,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富余。还有童子持莲,怀中抱鲢的图案,寓为"连年有余"。

福在眼前。图案为蝙蝠和古钱。古钱是内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寓意"眼前是福"。

福至心灵。图案为蝙蝠、寿桃、灵芝。寿桃形状似心,借灵芝的"灵"字,寓意幸福的到来使人变得聪明灵利。

五福捧寿。图案为五只蝙蝠一个寿字。五福: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通俗讲,就是一求长命百岁,二求富贵荣华,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还有五福临门图案。寓意为多福多寿,福寿无边,福寿齐眉,福寿双全,福寿三多。

以神话故事为纹饰

瓷器
瓷器
仙人指路。图案为仙人和一只迷失方向的白鹤在无路可走的困境下,遇到了一位仙人,为白鹤指点迷津,寓人文主义至上之意。

八仙过海。图案为道教的八位仙人,各显神通,争渡大海。八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传说八仙在庆贺王母娘娘寿辰归途中,路过东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宝为舟,竞相过海,各显神通。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古典。

暗八仙。图案为以八仙所持的"法宝"作纹饰。即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张果老的渔鼓,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花篮,曹国舅的阴阳板,蓝采和的横笛,何仙姑的荷花或笊篱。

天女散花。图案为仙女手提花篮在空中散花。传说龙王献水,喷车马之埃尘,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木。寓其春满人间,祥瑞之兆。

嫦娥奔月。图案为一位仙女奔月宫之状。嫦娥,神话传说是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常生药,嫦娥偷吃后,遂奔月宫。遂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

佛八宝。以佛八宝为纹饰。佛八宝又称八吉祥,即**、法螺、法伞、白盖、莲花、宝罐、双鱼、盘长。具体讲,**喻佛法,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犹如轮王之轮宝,能碾摧山岳岩石。法螺,梵语为"商法",译成汉语为"珂贝",即螺贝。螺声之远闻,广被众生;螺声勇猛,以表示大法之雄猛。千手观音其中有一手持的是法螺。法伞,佛话,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谓。白盖,又称天盖。饰以宝玉之天盖,佛菩萨及讲师的高座上悬有天盖。莲花,弥陀之净土。古人云:"禅机玄妙,法流净土,一似莲花开朵朵。"宝罐,梵语为军持,尊称佛具之瓶。有华瓶,水瓶、观音瓶数种。双鱼,佛说坚固活泼,能解脱坏劫。佛祖认为,到"坏劫"时,有水、火、风三灾出现,世界归于毁灭。后人借指天灾人祸为"坏劫"。盘长,象征缠绵不断。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也。

麻姑献寿。图案为麻姑仙女捧寿桃。麻姑,神话中的仙女。相传她能掷米成珠。三月三西王母寿辰,她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旧时多以麻姑献寿图器物为女辈祝寿礼品。

十八罗汉。以十八罗汉为纹饰。罗汉,是梵文译音"阿罗汉"的简称。佛教认为一个人因为修行功夫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个成就叫做"果位"。"阿罗汉果"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高果位,在大乘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十八罗汉,传说是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常在世间,弘扬佛法,受世人供养。

5 陨石分类编辑
陨石分类,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把陨石样品进行类型的划分。它是一项基础工作,是开展陨石其它深入研究的前提。

200多年来,根据陨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特征,学者提出了多种陨石的分类方案,具体见[14]。现今的分类体系中,主要是根据陨石的全岩组成和结构,将其分为球粒陨石(Chondrites)和非球粒陨石(Non-chondritic meteorites)两大类。非球粒陨石(Non-chondritic meteorites)可进一步划分为无球粒陨石(Achondrites),石铁陨石(Stony irons)和铁陨石(Iron meteorites)(图1。无球粒陨石中,根据小行星无球粒陨石遭受到的熔融程度和熔体提取程度,可以划分为原始无球粒陨石和岩浆分异型无球粒陨石)。国际上认可的陨石命名及其分类信息可通过陨石公告数据库(Meteoritical Bulletin Database)进行查询。


陨石的分类方案
5.1 球粒陨石
球粒陨石名字的由来源自该类陨石中常含有“球粒”这一重要组分。球粒陨石主要由四种部分组成,包括球粒、Fe-Ni金属-硫化物、难熔包体(即富钙铝包裹体CAIs和蠕虫状橄榄石集合体AOAs))以及细粒的基质。在球粒陨石中,这些组分呈机械堆积状,类似于太空“沉积岩”。这些组分形成于太阳星云演化的不同过程和不同事件,因而包含了太阳星云演化的各种信息。

尽管绝大多数球粒陨石在其母体小行星经历了热变质作用和冲击变质作用,但产生的热量并未达到熔融温度,母体不会发生熔融分异。因此,球粒陨石也被称为未分异型陨石。球粒陨石很大程度保留了太阳星云原始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信息,而破解这一信息就成了球粒陨石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


显微镜下的球粒
球粒陨石的主要分类依据是总体化学组分、总体氧同位素组成、总的氮和碳丰度及其同位素组成和氧化态,具体详见综述[15]。根据化学成分及岩石学特点,球粒陨石可划分为普通球粒陨石(Ordinary Chondrites)、碳质球粒陨石(Carbonaceous Chondrites、顽火辉石球粒陨石(Enstatite chondrites)3个大类,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R群和K群球粒陨石。再根据全岩的化学成分、氧同位素组成以及岩石矿物学特征,碳质球粒陨石、普通球粒陨石和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化学群(图3),球粒陨石的平均岩石学组成见表1。同一化学群的陨石具有相似的起源或形成历史,可能来自同一小行星或行星体。另外,目前还发现其它一些球粒陨石在矿物学和/或化学上是特的,无法归入现有的球粒陨石化学群,这些通常被称为未分群的球粒陨石(Ungrouped chondrites)。


球粒陨石化学群划分示意图
5.2 非球粒陨石质陨石
当母体小行星有足够的热量供给(主要通过短寿期放射性核素26Al衰变生热),陨石母体发生高温熔融分异作用,那么原始的球粒结构就会消失,形成非球粒陨石(Non-chondritic meteorites)。与未分异型陨石相对应,经历熔融分异作用的非球粒陨石被称为分异型陨石。非球粒陨石没有球粒陨石的结构,是球粒陨石经高温熔融分异和结晶的产物,代表了小行星内部不同深度的样品,见下图。这些小行星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相似,具有核幔壳三层结构,中心为铁核(铁陨石),中间为石铁混合幔层(石铁陨石),外部是以石质为主的壳层(无球粒陨石)。


非球粒陨石形成示意图
(1)铁陨石

铁陨石为铁镍合金,铁镍相包括铁纹石(体心立方结构,α相,~5%的Ni)和镍纹石(面心立方结构,γ相,~20-50%的Ni)。铁陨石用酸刻蚀时可见定向铁纹石的维氏台登结构,这是由冷却过程的镍纹石出溶形成。铁陨石的进一步分类主要根据结构特征或者微量元素Ni、Ga和Ge等元素的含量。


铁陨石的结构
(2)石铁陨石
石铁陨石在自然界很少,不足1%。这类陨石中的硅酸盐含量和铁镍合金含量大致相同,可以看作是无球粒陨石和铁陨石的中间类型。石铁陨石包括橄榄陨铁(Pallasite)和中铁陨石(Mesosidersite),其中橄榄陨铁较常见。


橄榄陨铁
(3)无球粒陨石
无球粒陨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与地球岩石相似,它们不含球粒,也没有金属相。无球粒陨石相当于陨石母体中Fe和Ni聚集在母体中心之后剩下的硅酸盐部分。无球粒陨石包含原始无球粒陨石、灶神星陨石、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等。


一个火星陨石的显微镜照片

1基本释义编辑
玉器
玉器
玉的概念历来并无十分严格的定义。在中国被称为“玉”的矿物种类十分庞杂。一般而言,符合美观、坚硬、温润等特点的矿物皆可能被称为“玉”。同时,也有一些矿物符合通常对于玉的定义,但习惯上并不被称为“玉”。以下是古今不同文献对于“玉”的定义: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定义“玉”为细腻、光泽、略透明的石头。

《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玉石”为天然、美观、细腻、坚韧、光泽、柔润之岩石,并谓一般指硬玉和软玉。

《人民共和国国家珠宝玉石鉴定标准(GB/T16553-2003)》对“天然玉石”的定义:“由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耐久、性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少数为非晶质体”。

另外,出于商业上的目的,一些商家也为某些传统上不被视为“玉”的材料(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冠以“某某玉”的名称。由于“玉”本身并无严格定义,这样的命名一般也不被视为非法。[1]

苏州观古文物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福建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服务至上,陨石奇石”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广东精美上门收购古玩传世古董收购制作精良信息

VIP推荐信息

热门搜索

西安古币/纸币>西安特殊古币/纸币>福建上门收购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5 京ICP证100626